记者王迪摄
本报记者关切 丛焕宇 景雪峰 陈琦岩 见习记者李振村
昨天来到本报编辑部的捐款者络绎不绝,在送来钱款的同时,热心的人们又开始了冷静的思考,他们在关注小兰身体状况的同时,更加关注小兰的精神状况,希望这个尚未成年却遭受残害的孩子有一个健康的心态去面对未来的生活。
小兰是“我们大家”的孩子
昨日下午,辽宁天诚文化教育发展有限公司(天诚留学)总经理王平带着全公司员工的一片爱心和一万元现金来到本报编辑部,他动情地告诉记者:“自从《辽沈晚报》刊发了《救助抚顺受害少女小兰》的稿件后,在全公司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每天员工们都抢着阅读《辽沈晚报》关于小兰的系列报道。可以说,小兰成了员工们这几天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大家知道小兰仍需要相当的费用用于治疗时,大家主动捐出自己的工资,他们要告诉小兰,有大家的关爱,你永远会幸福。”
王平满怀感慨地说:“小兰是不幸的,但通过这一事件,每个人都切身感受到,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爱心的社会。”
在采访中,王平说,我们很关心小兰的身体状况,但我们有一个更关注的问题,就是如何让尚未成年的小兰在遭遇残害之后有一个健康的心态面对未来的生活。我们关心小兰身体的同时,更应该在思想上和精神上正确引导她。
在昨天的捐款中,很多单位派来代表将钱送到编辑部。辽宁省高速公路管理局辽中管理处的一位工作人员将单位43名职工捐献的2000元钱送到编辑部。她说,这只是我们这几天捐的款,有很多同志还准备为小兰捐款,希望小兰能够尽快康复,让她重新生活在同学们中间。
小兰是“我”的姐姐
昨日18时30分,正当编辑们清理当日的捐款钱数,准备存放起来时,编辑部的门开了,一个拉着母亲的手的怯生生的小男孩走进了编辑部。小男孩在妈妈的帮助下,很吃力地从裤子兜里掏出一个布包。包里都是一元、二元的纸币。在细心清点之后,总数为150元整。
孩子的母亲告诉记者,孩子这几天放学回来后第一件事就是拿起家里的《辽沈晚报》看一看小兰的报道,虽然孩子并不明白小兰姐姐现在到底怎么样,但是他通过报纸知道在小姐姐身上发生了很严重的事,“小姐姐需要帮助”,这是十几天来孩子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昨天孩子放学早一点,在和母亲商量之后,母子二人拿出平时孩子积攒的零花钱送到编辑部。
在收下150元钱之后,小男孩又向编辑提了一个小要求,他要为小兰姐姐写几个字,而后,他认真地在纸上写道:
小兰姐姐:
祝你早日康复,重返校园。
你的弟弟
当母子俩准备离开时,编辑希望小男孩能够留下姓名,小男孩笑了笑说:“我是小兰姐姐的弟弟。”
小兰是“我”生命的延续
在捐款人中,有一位带着对生命充满无限渴望,但却身患癌症的患者。她的亲友昨天打来电话称,几天前,这位癌症患者悄悄地来到编辑部,留下自己的捐款之后便悄悄地离开。现在,她一直挂念着小兰的身体情况,她委托家人打听一下这几天小兰的情况,在亲友的转述中记者了解到,这位癌症患者已经将小兰当做她自己生命的延续,她希望小兰好好地活下去,因为生命如此可贵,遇到再大的问题也要有信心。
点一支歌送朋友,带给他(她)春天的信息和你的心意!
15秒快速订短信 精彩资讯尽在“掌”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