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1996年冒用别人的名字进入了当地一所重点高中,几年后又靠自己的实力考进了东北财经大学。但因这次无法控制的意外,他至今未能改回自己原来的真名———丁厚成。
在写入党申请书时,东北财经大学2000级学生刘一碰上了一道自己无法破解的人生难题。如今面对入党这么一件严肃的事情,自己该不该向组织坦白冒名顶替他人的真相?真相暴露后,学校是否会处分自己并勒令退学,那个真正叫“刘一”的人会不会追究自己的责任 ?如果无法改回真名的话,又怎么面对将来可能发生的种种实际问题呢?“自从冒名为刘一,6年来,我就像做了贼一样,每天早晨一睁开眼,就会控制不住地问自己:我到底是刘一还是丁厚成?”冒用别人的名字生活了整整6年而且还将继续下去,这种巨大的心理障碍成了今年20岁的小丁无法驱除的一个魔魇。无奈之下,小丁找到大连当地的一家媒体,希望他们能帮助自己找到一个妥善的解决办法。近日,本报记者赶往大连采访。
为读重点高中冒用学籍
1996年初中升高中,成绩一直非常优秀的小丁意外失手,没能进入当地一所重点中学的大门。一辈子务农的父母很失望:考不上重点高中就考不上重点大学,考不上重点大学一辈子都没希望了。基于这样一种逻辑,全家人开始动用所有可能的社会关系,目标只有一个,争取让小丁到重点高中借读,并在3年后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为此,小丁放弃了读普通高中的机会,失去了学籍的小丁成了一名社会青年。
根据小丁的叙述,小丁父母咬着牙借来了3000元钱,找到了一个在那所重点高中任教的远房亲戚。收了钱之后,远房亲戚让小丁顺利地实现了到重点中学借读的愿望。
由于此时仍然没有属于自己的学籍卡,小丁不得不一边读书一边耐心等待可供顶替的学籍,还不得不应付当地教育局或者学校不时进行的各种检查。“让人撵来撵去的,就像打游击一样”。
高二会考前,远房亲戚终于告诉小丁可以去邻近一所镇的普通高中获取学籍。学籍卡上的这个人叫刘一,不知什么原因念到高二就不再继续往下读了。远房亲戚事先已经做通了这所学校校长的工作。到了这一步,冒名顶替学籍这个让小丁一家人费尽心力的过程已经简单到只需10分钟就可以搞掂了。
一夜之间小丁变成了刘一,并以刘一的名义参加了会考和高考。2000年,小丁以刘一这个名字被东北财经大学录取,后来,小丁家又在当地托了关系,于是,户口迁移证和农村粮食关系转移证明上的名字也变成了刘一。
像打游击一样生活了6年
“叫你刘一还是丁厚成?”这是记者见到小丁之后的第一句话。对小丁来说,从6年前冒名顶替学籍的第一天起,他已经经历了太多类似的尴尬。
一次他到街上买笔,忽然听到有人在喊他的真名,吓得他当时连头都没敢回,撒腿便跑,边跑边偷偷往回看,生怕被人追上来。“刚进大学那会儿,每次老师、同学叫刘一这个名字,我心里都会咯噔一下,就是担心有人发现真相。”小丁说。
最让小丁担心的是,一旦学校知道了真相,肯定会怀疑他是不是凭真本事考上大学的。因为冒名顶替他人学籍和姓名进入大学读书的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像小丁这样;另外一种则是自己本来没考上,但盗用别人的录取通知书并伪造一套档案材料混进大学。
因为平时表现不错,今年刚开学学校便鼓励小丁加入党组织。可在写入党申请书时,小丁犯难了,他不知该如何下笔,是不是应该对党组织坦白这一切。坦白真相要冒被学校除名的危险,可如果继续把刘一的名字冒用下去,自己根本就没资格入党,而且一系列问题将接踵而至,毕业证将是假名,以后工作、结婚、生子等都必须接连使用假名假姓。
还有多少个“小丁”
高中读书的时候,我还有同学有两个名字,姓张的现在变成了姓李,姓孟的现在变成了姓韩,都是我这种情况。小丁说:“我们那一届一所学校就有近30个人,其他高中情况也差不多,历届都有,操作过程如出一辙。”直到现在,小丁一些没考上重点大学的中学同学仍然在用这种方式继续拼搏。
大连新商报记者实言以《他在费力地找自己》为题首次披露了小丁的遭遇。出人意料的是,他们第二天即接到了就读于大连外国语学院的刘杰(化名)的电话,说这种现象在他的家乡很普遍,刘本人与小丁有着同样的遭遇。刘杰上初一时因为家庭困难辍学了,他的学籍因此作废。到了初二他又想回到学校复读,为了能继续读书,他只好冒名顶替了刘杰的学籍。1997年他考上了大连外国语学院,5年来不得不一直使用刘杰这个名字。
有意思的是,记者在东北财经大学学生处采访时,听一位老师讲到了这样一件事。去年,一位马上面临就业的学生到学生处打听能不能办理改名的事,接待老师明确回答“不可能”。让这位老师没想到的是,这个学生扭头就跑,叫都叫不住。一直觉得纳闷的这位老师,在听完小丁的遭遇后才恍然大悟:那个学生也是这种情况。“虽然没有确凿证据,但根据我们的经验,一些省分存在这种情况。”该校一位负责招生工作的老师说。
并非结尾
对于小丁接触媒体的举动,东北财经大学有关负责人未置可否。但该负责人的观点很明确,一旦查出这个人是谁将严厉处分,开除学籍。如果确如本人所述,小丁是靠自己的真才实学考进东北财经大学,至于能不能改回其本人真名,则需辽宁省教育厅有关部门最后作出决定。
教育厅高教处的答复是,如果经查实事情确如小丁本人所述,并非冒用顶替使用他人录取资格的,可以改回真名。但改名涉及到远赴小丁家乡的调查,以及修改从学校到教育厅甚至包括教育部的一些备案材料,程序将相当复杂。
小丁的奇特遭遇经当地媒体披露后在大连引发了一场讨论。一种观点认为,像小丁这样的农村孩子考上大学非常不容易。小丁在入党前对自己参与造成的错误有所悔悟,说明他是个非常诚实、非常有勇气的孩子。如果仅仅因为他说了实话,就给他的前途带来致命影响,是不公平的。包括教育部门在内社会应该再给他一次机会,并帮他恢复自己的真实身份。
一位法律界人士甚至给小丁“支招”。如果在校期间无法改回真实姓名的话,待走向社会后,他可以将自己用过的名字改为曾用名。小丁也应该从这件事中吸取教训,以后做一个诚实的人。
但也有少数人认为不应再给小丁机会。一位工程师认为,尽管这件事不能完全怪他,但像小丁这样的学生根本不应该算是人才。从法律角度来说,他的这种行为是否侵犯了他人的姓名权?是否对学校构成了欺诈?他要不要承担法律责任?这都是值得商榷的。
一位教育专家指出,由于过去对学生年龄、学籍的诸多限制,导致接受教育和参与平等竞争的渠道不够畅通,一些渴望上学却又被种种原因限制的农村学生,不得不弄虚作假冒用他人的名字读书。而对升学率的盲目追求,则驱动学校和一些地方教育主管部门支持或变相支持冒名顶替他人学籍这一行为。这一问题应该唤起有关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希望我的困境不要在别人身上重现,真的。”小丁告诉记者,这也是他鼓足勇气面对新闻媒体的一个重要原因。(文中所用“刘一”和“丁厚成”等皆为化名)本报记者程刚
订阅短信头条新闻,第一时间获得重大新闻突发事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