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省农科院院长谢华安
要采访福建省农科院院长谢华安可不是件容易的事,这不,原定于23日下午4时30分进行采访,谢院长却“迟到”了45分钟,原因是这天上午他去了一个研究所调研。望着他挥汗如雨的面庞和那一脸的歉意,记者油然而生一种敬意。
曾被国家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的谢华安,被喻为“杂交水稻之母”和“中国杂交水稻的救星”。他研制成功的“汕优63”水稻杂交育种目前在全国种植面积高达9亿多亩 ,净增粮食600多亿公斤。因为这些,从1980年起至今,他曾被授予全国劳模称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省劳模称号、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近20项殊荣。对于这些成就,谢院长只是淡淡一笑:“那已是过去的事!”
那如今,谢院长都在做些什么呢?
原来,目前他正带领着科研小组研究利用卫星搭载的航空高科技技术,研制新一代杂交水稻新品种,主要是利用高空失重、辐射等特殊环境,使种子产生变异,让原来长得整整齐齐的种苗,在这种特殊环境下长得参差不齐,以便从中选择优质种苗。这项新研究去年已在省内安排区域试验,每亩产量比“汕优63”增产9.3%左右,今年秋季将在全省一些地方试种。
“从事农作物栽培试验是一项很艰难的工作,”谢华安说,“我们面对的实验室是田间,有时会碰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例如在海南岛进行种子培育期间,为了防止老鼠偷吃种子,大家昼夜轮流与老鼠展开‘较量’。夜间拿着手电筒驱赶老鼠,甚至还点上马灯吓老鼠,在这些方法还不行的时候,大家干脆在试验田周围挖深沟放水,以保种苗。现在试验的条件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可是做农作物栽培试验的艰辛却没有减少。”
水稻育种研究工作的烦琐、细致,不是一般人能想象的。谢院长告诉记者,一项杂交水稻的科研成果往往需要8年或12年的反复试验才能得出结果,有的还需要花费更长的时间,甚至有的奋斗了一生也得不到什么成果。但即使如此,谢院长说他还是会奋斗下去。
本报记者王萍陈仲庶实习生余敏/文肖春道/图
订阅短信头条新闻,第一时间获得重大新闻突发事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