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昨天的《新闻纵横》节目中,您已经知道顺老汉的儿子小良找到了,节目中我们播出了一部分小良在网上与记者的问答。关于家境,关于学业,儿子小良与卖血父亲顺老汉有着大不相同的表达。
小良在西安上学期间对同学,在北京对记者,都说父亲顺老汉做过包工头,家里挺富裕的,可他又承认从他上高中起读书的钱就是父亲顺老汉的卖血钱,没有谁比他更清楚父亲 卖血供他上学。小良的话听起来是自相矛盾的。
顺老汉当过包工头吗?
记者和顺老汉通电话的时候,顺老汉操着浓重的西北口音说,从来没当什么包工头,也没做什么小生意。家里穷得连将来给小良两个弟弟说媳妇,他都想去卖血赚钱。现在家里还有一万七千多块钱的债。
小良、顺老汉家所在的地区,人均年收只有六百八十元,近一万七千元的债务,对于这样地区的一个家庭意味着什么,谁都能品味得出来。这些债务,这些亏空,顺老汉说基本上都是小良上大学落下的。
其实顺老汉有没有过当包工头的经历不是什么大事儿,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为父亲,顺老汉卖血、借债也要供儿子小良读书,他太想给儿子一个好前程了。然而,四年多过去了,顺老汉现在在村里却因为儿子小良抬不起头来。
顺:现在见亲戚头都抬不起来。
记:为什么?
顺:花了这么多钱供孩子上学,春节他也不回来,连封信都不通。人家孩子花钱花了两万块钱,人家孩子还回来过春节。
记:你这个村里还有其他人家的孩子也上大学,他们春节都回来?
顺:就是。
人家孩子上大学花了两万多元,而顺老汉,四年给了小良六万三千多元。记者采访了小良曾经所在院校的辅导员老师:
郭:第二学期,他是来过,但是他没有报到注册过,他没有交学费。
记:他始终都没有交学费。
郭:对。
记:就是说他第一学年入学时交过学费,后来都没有交过学费?
郭:没交过学费。
小良有三个学年,六个学期没有交学费,顺老汉给他的六万多块钱,他怎么花出去的呢。在昨天记者与小良的网上对话中,小良始终没有提及父亲给他的这些钱,他只是表示,他现在在北京,找工作因为没文凭遭到人家满脸的不屑,他现在确实需要帮助。
小良曾经希望大学毕业的时候学校包分配,为此他放弃已经考上的自费大学重考了一次,考上了统招统分的院校。可是如今,他花了家里六万三千元钱,花了自己四年的时光,得了一个自动退学的结果,这是为什么呢?小良自己写道,他不喜欢所学的专业。仅仅是因为不喜欢,于是他的成绩单上没成绩的课比有成绩的还多,于是他连留两级,学校没有给他毕业证,算他自动退学。
自动退学后的小良,现在在北京,计算一下时间,他来北京也就不到一年吧。这段时间,据他说,曾经有过几次工作,看来每次工作的时间都不长,现在他又在找工作。生活艰难,但可以靠女朋友支持。
顺老汉卖血供小良读书。
可小良却荒费学业,在北京求职到处碰壁,不愿面对爹娘。
顺老汉家的小良是个别的,但大山深处,田野腹地,城市之中,小良是一个群体。
小良曾经属于贫困大学生这个群体,学校、家庭、社会,乃至社会中的每个人能为这个群体做些什么,作为这个群体中的一员,又该怎样面对生活?
有关专家分析认为:“小良现象”反映出在部分贫困大学生中间,心理、观念和价值观趋向发生的某种扭曲变化,比如,心理自卑、精神压力过大,还有因受到校园里和社会上的某些不良思想影响,而产生了金钱至上、实用主义的价值观。其极端的表现就是个别青年学生的一些异常行为的发生。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魏曼华说,“小良现象”的出现反映出许多青年人、大学生对困难的心理承受力差,他们难以用正确的方式面对困难、解决困难:对于一些贫困大学生来说,贫困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很多大学生对待贫困的态度。贫困大学生应该如何面对生活的压力和挑战?
在大学生跨入大学校门的时候要适应新的环境,不能在变化的环境面前乱了方寸。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主任聂振伟说,从自身的原因来讲,部分贫困大学生普遍存在着心理上的自卑:由于极度的自卑造成了自己看不起自己,不能面对自己,精神很紧张,导致很多时候失控。比如说,对偶然的考试失误、参加活动没能显出才能、暴露出自己的弱点,他们都非常在意,甚至采取一些极端的方式。
聂振伟接着分析说,部分贫困大学生产生心理扭曲,发生这样那样的极端行为,并不完全是贫困大学生自身的原因,还有他生活的环境社会环境给其造成的不良影响:在一些学校里,同宿舍的人丢了东西,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贫困的孩子了。这本身就是一种歧视。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许燕说,目前社会上某些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的价值观,在大学生中间普遍存在。他们曾经做过一个调查,总体来说,大学生的价值观是偏向实用的。这种实用强调功利价值,强调功利性。在整个调查中,他们在题目列举了六种价值观,学生选择排在第一位的是实用性的价值观。
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沈杰说,在当前的社会转型时期,传统的道德观念正在被人们所淡忘,特别是在新一代人身上。但是良好的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新的社会观念一时还没有建立起来,这就很容易形成青年大学生行为上、道德上的真空或者空白状态。心理上的迷茫、行为上的迷失都时常发生。
如何解决部分贫困大学生在心理上和物质上矛盾和困难呢?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全国学联办公室主任张健为认为,应该逐步拓宽为学生提供心理服务的渠道,选择一些日常化的手段来帮助学生缓解心理压力。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许燕说,针对一些存在心理问题的大学生,他们曾经做过专门的心理辅导、心理调整,效果比较理想。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主任聂振伟说,在经济方面,目前学校对部分贫困大学生经济上的资助已经建立了许多渠道,比如,勤工助学,助学贷款等等。共表团中央学校部全国学联办公室主任张健为说,团中央在资助经济困难学生方面有做了大量的努力。从1996年开始,团中央和全国学联联系做过一个“济困助学活动”,主要是针对高校里的经济困难学生,我们当时发过一些助学金,帮助经济困难学生解决生活费用问题。目前,经济困难学生的数量还在进一步增加,要进一步吸纳社会资源,给他们提供一些资助。
各位听众,最近几天的新闻纵横节目,我们关注着卖血父亲顺老汉和儿子小良,作为个别的事例中的人物,顺老汉的遭遇、小良的行为,人们已经给予了充分的同情、理解、以及善意的批评,如今小良已经脱离了贫困大学生的这个群体,他需要勇敢地面对自己曾经走过的路,面对未来;小良的典型意义在于他反映出一些贫困大学生心态,这种心态集结成了“小良现象”。面对这种现象,我们梳理造成这种现象的社会心理影响、价值取向影响,我们为善良人性的传承,为传统美德的张扬寻找支点,我们相信关注就是行动的开始,就是改变的开始,我们相信,通过全社会共同的努力,小良还会有,但仅仅是个例,而不再是一种现象,贫困只表明一种暂时的经济状况,而不再与人性、道德捆绑在一起。
订阅短信头条新闻,第一时间获得重大新闻突发事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