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记者田疆章纹
在前后不到10天里,一个在广州某民办幼儿园上学的4岁女童,竟被免疫接种的针剂和药丸连续折腾了两次。这种罕见的“意外”发生后,孩子出现情绪紧张,一见医生就害怕。日前,这个孩子的家长急得团团转,在医院、消委会、新闻媒体间奔波诉说,唯恐自己的独生女将有个三长两短。而相关责任方———幼儿园和卫生防疫站,却在为已发生的事实各执 一词……
在本报独家对这一事故的追踪采访中,记者发现,隐藏在“意外”后面的,是一些民办幼儿园和基层防疫管理令人堪忧的现状。
民办幼儿园“灵活”机制埋隐患
日前,30多岁的广州市沙河镇居民陈氏夫妇来到本报投诉,他们满脸都是疲惫和不安。“从去年12月中旬到现在长达4个月的时间里,我们几乎每天都在焦虑和恐惧中度过。”
据介绍,陈氏夫妇去年把女儿送进了某民办幼儿园。该幼儿园的收费和管理都相当“灵活”,所以在送女儿入园的第一天,陈的妻子除了与幼儿园就托费砍了一番价外,还在女儿的免疫接种问题上,很容易地搞了一个“特殊”——陈妻说,他们家不久后可能搬到另一个住所,到时候女儿要转学,担心幼儿园将免疫接种的登记本弄丢了,她便向园方提出,以后女儿免疫接种的事,都由家长自己负责,记录本家长保管,不再需要幼儿园办理。当时幼儿园方面满口应承了她的要求。
去年12月3日,陈妻将孩子送到辖区的沙河卫生院,进行麻诊和小儿麻痹接种。不久的一天,陈的妻子在幼儿园的黑板上,看到了幼儿园将在12月14日组织免疫接种的通知,便再次找到一位园长和孩子的教师,重申了入园时双方的约定,请园方“不要再给打针了”。园方答:“知道了。”
医生违规操作,园方推脱责任
12月14日放学时,孩子回家闷闷的,哭丧着脸说“今天老师又组织我们打针吃药了”,陈妻一听大吃一惊:幼儿园竟“忘”了自己的再三提醒和要求,短时间内重复给孩子进行了免疫接种!
更令陈妻吃惊的是,重复给孩子免疫接种的,竟是沙河街社区卫生服务站同一位医生谢某。谢在接受采访时承认了自己的“疏忽”:本来在给孩子接种时,应该先进行电脑数据库、“计免证”、儿童本人三者的核对。而这种基本的操作规范,她“一时记不得了”,“是老师们叫我给孩子们打针的”。谢某回忆说,她问了其中的五六个没有“计免证”的孩子的年龄和免疫史之后,便按照园方的意思给他们打针吃药。当时,被学生家长“肯定”打过招呼的班主任和一位园长同时在场,但两位都没有提出异议。
出事后,记者就此采访了该幼儿园一位姓邝的负责人,她最先说忘了家长向园方“打过招呼”,第二次她又改口说“早上送孩子的人多,记不清有这回事”,而第三次干脆说“没有这回事”。
而这一针打下去,陈先生夫妇俩的生活完全被打乱了。女儿已被吓得即时“失了学”,事发后4个月不肯再上幼儿园。由于极度担心重复接种会带来后遗症,陈氏夫妇俩从此踏上了四外奔波的漫漫长路。他们多次去幼儿园讨说法,又到社区卫生服务所、区教育局、区防疫站、市教育局、市卫生局、市妇联、市消委会、市政府信访办“投诉”,又带着女儿到市儿童医院等大医院找儿科医生“指点迷津”……但是,没有任何人可以给胆战心惊的这家人一个明确的答复。
卫生部门:将认真查处此事
“意外”发生后,两个主管部门各自的“表态”却有不同。广州市卫生局负责行政管理和监督的一位官员称,他们会责成天河区卫生部门下去“核查”,一旦查证属实将予以认真整顿,并责成有关单位和个人“加强学习”。
而幼儿园的上级主管单位———所在区的幼教科则有“不同”声音,某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竟直接“指导”记者说:“这事没什么大不了的,没什么新闻价值。”
相关链接
专家认为,免疫疫苗不能多打、少打和漏打。
疫苗打得太多,有时反而会降低免疫力,甚至没法产生防疫力,这在医学上称为免疫麻痹。疫苗是用病菌、病毒或其产生的毒素制成的,尽管经过杀灭和减毒处理,还是有一定毒性,接种后可能会产生一些反应,如发热、过敏等,轻的出现皮疹,严重的会导致休克。
一首歌声,两份祝福,万张贺卡免费送母亲!
订阅短信头条新闻,第一时间获得重大新闻突发事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