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众多媒体报道了“高空王子”阿迪力第三次冲击吉尼斯世界纪录的消息:从4月16日起到5月7日的22天中,阿迪力不论刮风下雨,平均每天要在高空缆绳上生存5个小时。公证人员将24小时监控并记录阿迪力的高空表演。
读了这条消息,足以令不少人激动上半天了。可不是嘛,又有一名国人要挑战“世界纪录”了,多么让中国人感到自豪呀!在媒体的一致煽乎下,更不由你不兴奋了。
可是稍微回想一下就能发现,我们已经“热血沸腾”过好几回了。记得几年前从电视上看到一个小姑娘表演转呼啦圈,并准备去冲击吉尼斯世界纪录时,笔者曾发自内心地为之大声叫好。后来又从媒体上看到一位长辫子姑娘准备去上海,用自己的长辫子竞争吉尼斯世界纪录的消息,仍然感慨不已。
我们中国人学东西实在是太快了,在争创吉尼斯纪录上也不例外,很快便与国际接了轨,创造出一大串五花八门的吉尼斯纪录:什么倒骑自行车时间最长的,在规定的时间内喝啤酒最多的,只身横渡某某海峡的,青年男女接吻时间最久的,中秋节做出全世界最大月饼的……那么多冲击吉尼斯世界纪录的人和事,让老百姓们看得眼花缭乱,并且也见怪不怪了。
其实,在洋人那里,“吉尼斯”不过是在平静的生活中撒的一些“胡椒面”,无论是异想天开,挑战极限,抑或是寻求刺激,仅仅是为了让平淡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些,并没有人把它太当回事儿。它既不能拉动内需,也不能刺激消费,不过就是图个乐儿罢了。而一到了咱们这里,“吉尼斯”就神圣得不得了,许多人铆足了劲儿要扬眉吐气一把。为了给“吉尼斯”刷新一项纪录或新添一个项目,真可谓煞费苦心。在人家那里本来是稀松平常的小事,到了咱们这里总要折腾的山摇地动、尽人皆知,这又何必呢?
记得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中国人的国民性之一便是“做戏”。国人惯于把做人和做戏混在一块儿,在生活中也演得格外卖力。“但这普遍的做戏,却比真的做戏还要坏。真的做戏,是只有一时;戏子做完戏,也就恢复为平常状态了。下台就成了普通人,所以并没有大弊。”(鲁迅《二心集·宣传与做戏》)诚如先生所言,倘若现实生活中表演、做戏成了气候,“那就实在只好算是发热昏了”。
在现实生活中,有“点子”的不乏其人。一些人和一些媒体更是乐此不疲,动辄搞些“特别策划”,秀出些新的亮点。其实这原本也没什么不好,可凡事都应该有个度,类似的玩意儿见多了,人们难免会感慨一句:都是吃饱了撑的!这倒是句真话。杨军
一首歌声,两份祝福,万张贺卡免费送母亲!
订阅短信头条新闻,第一时间获得重大新闻突发事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