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购入的某款书籍,经过几年的还借,渐渐由当初的几十本变成了几本甚至孤本。随着大学毕业日期的临近,毕业生的还书期限被列上议事日程,不少高校图书管理员开始紧张:不知今年又将有多少借出的图书难以回收?
记者在连日的采访中获悉,高校图书流失量平均在借书总数的10%左右。有人作过一个统计,上海近40所高校每年图书流失的总量达到两万册,其中不乏不会再版的绝版图书。 尽管两万册只是个估算,但图书流失现象的确已到了该引起重视的时候了。
上海戏剧学院图书馆可以说是本市戏剧类专业图书最多、最全的图书馆。然而,由于图书连年流失,眼下图书馆的管理员已不得不将一些剩数不多的经典藏书锁进了玻璃书柜,学生如果要看,必须由专门的负责老师开锁。这些本来用于外借的图书,如今只能在两位图书管理员的“监视”下,在阅览室内进行阅读了。
图书管理员陈老师介绍,学院在购书时,一个版本的图书少则进十几册,多则进几十册,但经过几年流通外借,图书数量总在递减,如6册1套的《独幕剧选》,当初总印刷数仅为400套左右,学校馆藏了十几套,每个学期结束后,都会有学生称找不到该书而到图书馆赔钱,如今这套《独幕剧选》中的好几册已经只剩下1本了。
为防图书有去无回,不少高校图书馆纷纷制订了应对措施。记者从上海交大了解到,该校专门建立样本书柜,用于收藏孤本。针对毕业生离校前不还书的现象,学校在1999年将赔偿金额翻了一倍。
复旦大学图书馆规定了更细的赔偿制度:80年代以后出版的图书赔偿为原书价的2-20倍,80年代以前版本的图书,则由图书馆负责人酌情处以罚款。但这样的赔偿制度实际并未奏效。
不少高校图书管理员痛心地说:“一些50年代前后出版的专业书,如今已不可能再版,而它们的原价只有三四角钱,别说是20倍,就算是50倍,学生只要赔上几十元,就能拿走一本难得的专业书。”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多数学生没有把不能按时按量还书看得很严重。某校一位大四学生说,造成图书馆书本流失的一大原因是同学对从图书馆里借来的书籍并不当回事,大家相互借阅翻看,到毕业时往往已忘了书在何处。当然,存心占书现象也较多,据该生介绍,他所在的班上就有两位同学赔了3倍的书款后,将原版的概论学著作占为己有。他们认为,既然已向学校交了赔偿金,书归自己也是理所当然的。
上海市教委德育处叶天放处长认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还书是大学生离校前向学校交的最后一份答卷。如果说毕业论文反映的是大学生在学术上的成绩,那么能否按时还书则是反映大学生信誉的成绩单。大学生诚信在社会上多次被提及,如按时归还助学贷款、真实制作履历等等,但个人诚信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学生只有在校内就养成诚信的习惯,将来走向社会才能建立良好的个人信誉。(晨报记者 陈默 实习生 毛明江)
世界杯新闻订阅:精彩进球,一个不容错过!
订阅短信头条新闻,第一时间获得重大新闻突发事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