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郊卫生垃圾填埋场建成使用后,昆明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水平跨入了全国大中城市先进行列。但是,昆明垃圾的处理方式与我国其他城市一样,仍沿用最原始的垃圾处理方法———混合填埋法,这是一种被动处理垃圾的方式。目前,城市垃圾填埋场的建设速度难以跟上垃圾的增长量,城市正面临垃圾围城的窘境———
垃圾正在进逼城市
据昆明城市管理局环卫处统计,去年,昆明市每天产生的垃圾量为1652吨,以市区200万人口计算,每人每天制造0.8公斤垃圾。
去年5月1日以后,昆明市原有的5个垃圾场和小型垃圾填埋场全部关闭,所有垃圾集中埋入东、西郊卫生垃圾填埋场。随着垃圾以惊人的速度增长,垃圾处理成为城市面临的一个大问题。
6月20日,在东郊卫生垃圾填埋场,记者遇到了某物业管理公司的一位垃圾车驾驶员,于是有了以下对话:
这辆垃圾车收集的是哪个小区的垃圾?
整个金实小区四五千户居民的垃圾。
每天小区会有多少吨垃圾?
过去就一车3吨左右,现在每天差不多要装5、6吨。
这些垃圾都分类了吗?
分类?谁去分?居民的垃圾都混在一起用塑料袋装着。
为什么不请区环卫部门收集垃圾呢?
小区垃圾太多,他们早就收集不过来了。这些垃圾每天能盘到垃圾场就不错了,没有精神力气去分类了。
分类市民意识太差
昆明市一再敲响垃圾围城的警钟,可在城市居民眼里,处理垃圾仍是与己无关的事。
去年7月,昆明市推行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盘龙区首先开始在辖区内部分街路、宾馆、居民楼院设立生活垃圾分类的试点。7月24日,100只分色垃圾桶出现在北京路中段,绿色果皮桶投放可回收垃圾;橘黄色果皮桶投放不可回收垃圾。至今,垃圾分类收集实施近1年效果如何?记者走访了部分小区和街区,结果却令人忧虑。
白塔小区是首批推行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的试点小区之一。6月19日,记者来到这里,整个小区的分类垃圾桶里几乎都是混合垃圾。记者见一市民把一袋西瓜皮投进橘黄色垃圾箱、把废纸丢进了绿色垃圾桶后,问道:“这样分类麻烦吗?”“刚开始有点不习惯,现在适应了,可是没多少人能这样做。”
与小区相比,街头的垃圾分类收集箱“境遇”更糟糕。记者在人民中路站牌处的分类垃圾箱旁观察到,一位老太太将鸡蛋壳扔进了本应装无机垃圾的容器内。面对记者“是否知道垃圾应分类投放”的提问,她一脸茫然:“我几十年都是这么丢的。”一女青年随手将香蕉皮塞进绿色垃圾箱;一个小伙子干脆把一塑料袋生活垃圾一股脑儿塞进绿色垃圾箱,还不以为然地说:“不就是垃圾嘛,就算扔错了,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处理资源回收利用
昆明的大街小巷常见一些操外地口音的拾荒者,哪儿有垃圾哪儿就有他们的身影。矿泉水瓶5分钱一个、1公斤废纸3毛钱,很多拾荒者冲着城市垃圾而来,四处收集卖钱,在经济利益的驱使和市场规律的作用下,他们悄然形成了捡、运、销、加工一条龙体系。
今天,变废为宝已不仅仅是一句口号:省化工研究院的专家告诉记者:塑料、橡胶等制品,完全可以从垃圾中回收再利用,但前提是必须将垃圾分类。即将垃圾中的纸张、塑料、玻璃等与生活废弃物分开,通过回收,最大程度地减少垃圾的产生量。还有让我们头疼的“白色垃圾”,其实也是宝。裂解提炼单体,可成为循环使用的原料;造粒,能成为降解使用的再生原料;加入化学制剂可调合成涂料、粘合剂;用来提炼汽油、柴油,出油率高达70-75%,且不含铅。昆明市应考虑实行垃圾就地处理,就是把居民的生活垃圾一律按照可回收物、不可回收物、厨余垃圾进行分类,由专人进行二次分捡后,厨余垃圾就地进行处理后制肥。如果小区垃圾就地处理能统一运作,形成规模效应,那么最后的制肥环节还可在堆肥厂制成有机质含量更高、品种更丰富的有机肥,使生活垃圾处理真正实现资源化。
对策垃圾就地处理
“当前全球最先进的垃圾对策就是实现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6月19日,省环科所高级工程师曾广权分析,要彻底解决垃圾围城问题,关键是从源头做主动处理,进行分类收集,减少垃圾填埋、堆肥、焚烧处理的数量,以延长垃圾填埋场的使用年限;同时解决和减少垃圾分选和处理过程中技术、设备等方面的问题,降低建设和运转成本,实现资源回收利用,从循环经济理论的角度出发,实现“自然资源———产品和用品———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小区垃圾应该就地处理。
谈到分类收集垃圾,盘龙区环卫局有关负责人一再摇头:1年了,市民的意识没有跟上,分类收集已成垃圾减量工作的瓶颈。据了解,垃圾在收集后先送到辖区垃圾中转站,进行细分类后再送往废旧物资回收公司利用;不可回收利用的垃圾收集后直接送垃圾填埋场填埋处理,有害垃圾由区环卫局收集贮存到一定量后,进行特殊的无害化处理。去年,盘龙区环卫局只回收了360吨可回收垃圾,绝大部分可回收垃圾还是进了垃圾场。
生活垃圾分类光靠设几个分类垃圾箱是远远不够的,它更需要广大市民的参与和配合。昆明市城市管理局有关负责人认为,只有人们改变了随意抛掷垃圾、无意识分类处理垃圾的习惯,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才能得以顺利推行。从这个角度讲,推行生活垃圾分类收集,不仅是城市垃圾管理的革命,也将是一场提高公众环保意识的全民教育。
他山之石
北京:250个小区垃圾就地处理北京在250个小区实行生活垃圾就地处理。首家实行垃圾就地处理的新外大街6号院的1000多户居民,每天产生的1500多公斤生活垃圾,已经实行就地处理,变废为宝。小区居民的生活垃圾,在经过居民的大致粗分后,其中30%的废旧纸张、塑料等可回收物,保洁人员直接送往再生资源回收站;剩余的70%厨房剩余垃圾,包括剩菜、剩饭、废木筷、瓜子壳甚至是一些树枝树叶等,都由一台垃圾处理设备进行粉碎、脱水后通过生物菌进行分解、发酵,变成粉状或粒状的有机肥,撒在小区的绿地养花育草。
上海:2010年生活垃圾“零增长”“十五”期间,上海将在中心城区全面实行垃圾分类,逐步改进生活垃圾的收运、处置方式,力争到2010年实现本市生活垃圾产生量“零增长”,实现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自2000年来,上海正逐步采用垃圾分类收集来替代传统的“混合型”收集。目前垃圾分类收集已覆盖全市2042个小区,140万户居民,中心城区推行分类收集的地区已超过40%,近3000个街头垃圾分类收集箱也已经全部到位。(连芳 顾彬 春城晚报)
动感短信、闪烁图片,让您的手机个性飞扬!
订阅短信头条新闻,第一时间获得重大新闻突发事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