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讯 对话动机 在不久前举行的广东省第三次公选中,40岁的曹俊明成功当选省农科院副院长。他是此次公开选拔的20名副厅干部中三位博士研究生之一,也是惟一一位“海归派”。从前途无量的一名科研工作者到放弃科研去人事厅任一名助理调研员从而走上仕途,到现在的农科院副院长,曹俊明所走的每一步棋子都让人猜测。为了释去人们心中的疑团,记者走近了曹俊明 。
人物档案
曹俊明1962年出生于四川省容县一个农民家庭。1983年本科毕业于西南农业大学,1987年毕业于解放军农牧大学,在西南科技大学任教。
1991年赴法国勃艮第(第戎)大学学习,1994年7月获法国理学博士学位,1996年6月在中山大学完成博士后研究工作。一直从事营养生理学和生物化学的研究工作,曾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和副博士生导师,中国动物营养学分会理事、中国湖沼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广州市饲料学会副秘书长。1997年8月调入省人事厅专家工作处工作,2000年8月起任对外交流与合作处处长暨广东省外国专家局局长,在前不久举行的广东省第三次公选中成功当选省农科院副院长一职。
小时候觉得乡长很威严
记者(以下简称“记”):1997年的时候,当时你已经是小有名气的科研专家,为什么你选择到省人事厅专家处当一个助理调研员?
曹俊明(以下简称“曹”):当时省人事厅的领导找到我是想找一个层次比较高的、留过学的、外语和电脑都过硬的人去做专家管理,恰好我符合这个条件,我留过学,又是博士后,跟专家们交流比较容易;另外他们可能是看中了我的老实本分,因为我一向对待工作是比较勤恳的,勤能补拙,我比较赏识这句话。
记:老实说,我要是你的话,我可能不会去。
曹:我也彷徨了很长一段时间,包括我到了人事厅以后。当时我在中大,也算是学科带头人,国家科研基金、省科研基金都有,硕士生导师,而且1996年,我的课题在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比中获总分第一。但是经过了认真的思考,我还是选择了去。
记:作出这个选择的理由?
曹:也许我这个想法讲出来,人们不会相信,可是我当时真的这么想的:我是一个农民的孩子,我能够有今天离不开组织方方面面的培养,我是我们乡里第一个正式考上的大学生,小时候,我觉得县委书记和乡长,都是很神圣很威严的。后来我读研究生,组织又把我送到法国培养,是国家给我外汇,让我在法国读书;我现在做科研,也是国家支持,可以说,我的每一步,都离不开党的培养,我80年代初就入了党。不管从哪一个方面来说,我都应该确确实实去报效国家和组织。人事厅找我,我责无旁贷应该去,现在想来,我当时那种感觉真的是有点悲壮的。
记:有句话叫人尽其才,你不觉得在科研上很有前途的你,去做一个行政人员,有一点浪费吗?
曹:我给朋友举了这么一个例子,比如我是奔驰车,我在乡间小路上跑,我可能比不上一辆手扶拖拉机,但是在高速公路上,我可以跑得快跑得久,我在人事厅,就好像在一条高速路上,我可以跑得很快很久。
记:但是你如果在鱼类专业上努力,同样可以给社会带来巨大的效益。
曹:我可以成为比较优秀的专家,也可以通过获得成果和培养学生造福社会,但是这只能是个人的成功;当时,人事厅需要人来管理全省像我一样的高层次人才,从另一个层面上来说这是比自己一个人成功更有意义的事情。
记:是不是有人会觉得你进入人事厅就是为了你后来的处长、现在的副厅?
曹:我要是那样处心积虑往上走,实在活得太累了。我做了专家处的处长也是我公开竞争上岗,大家选上的。
记:我注意到,你刚才说你小时候对县里、乡里的领导的敬畏神秘感,你是不是从小也有一个模糊的愿望,就是想踏入仕途呢?
曹:没有。实事求是地说是没有。我的为人一向比较低调一点,我以前从来没有想到有一天会从政。
在专家处糊了半年信封
记:从政以后心理上有没有落差?从硕士生导师到助理调研员。
曹:有,我最初半年在专家处工作干的都是一些极为琐碎的事情,比如糊信封、接电话、扫地这样的事情,我当时选择去人事厅,已经感觉自己是作出了很大的自我牺牲的,是准备去干大事,而且我自认为我也有这个能力,可是却让我做这样的小事情,心理上因此落差了很长时间,可是现在,我觉得那一段经历调整了我的心态。我后来当了处长,也能够了解手下的人有多么辛苦了。这对于一个领导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记:你进入人事厅以后,好像还在中大兼职副教授,参加一些学术指导工作,带研究生。
曹:是的,这两年就不带了。
记:为什么?
曹:没有办法兼顾。
记:当人事厅的工作和给研究生改论文搞答辩起了冲突,你怎么解决?
曹:我肯定要先考虑人事厅的行政管理工作。我的角色很明确,第一要务就是搞好自己的行政管理工作,并不是我对科研、对学生置之不理,而是我在中大的工作是纯粹义务性的,我有知识,我应该在需要的时候发挥出来,但是,我应该首先考虑我的本职工作。
记:你对科研一点都没有留恋?
曹:这也许是我的一个缺点,我这个人一向是在什么位置就想什么工作。我是不断调整自己的定位的那种人。
海归派从政要作好选择
记:现在,社会上对于科研工作者、尤其是海归派从政,还存在很多偏见。
曹:是的,我总结了一下,有三种偏见,如果有一个人放下科研去从政,人们第一个猜测就是,这个人是不是喜欢当官?第二个就是,这个人是不是图清闲,进衙门里一杯清茶一张报纸过日子?第三个是,这个人是不是能力不行,搞学术搞不下去了,就转行了?
记:这些偏见你都遇见了?
曹:是的。
记:你怎么对付这些偏见?
曹:我只能笑一笑,我还能怎么说呢?这是没有办法解释的。
记: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罗东凯多次讲过,公选将来要给海外人才设置“入口”。但是社会上还有人认为海归派思想比较新,对中国的实际情况了解很少。你作为海归派的代表,你怎么看海归派从政?
曹:这个不能一概而论,我觉得有一些职务留学人员是很适合的,比如像金融方面的管理职务,因为他们熟悉最先进的管理模式和规则,而且这些规则是世界通用的,但是如果像一些单纯的党政工作,海归派就不合适了。比如这次公选交通厅的副厅长,肯定不会选择我的。我也干不好。
记:你从科研人员这么短时间已经走到了副厅,你觉得你的实际经验如何?
曹:这是我的弱势。我会在这一方面多加学习,而且我相信,也可以做得好。
记:做官肯定要面对很多你在单纯的科学研究上看不到的事情,比如腐败。你怎么看这种现象?
曹:希望这种现象越少越好。不管怎么说,我相信大多数的官是好官,相信公选,这一次公选,起码对我来说,绝对公正。
从政五年学术水平下降
记:当科研单位的领导,几乎都是“双肩挑”———既从事行政工作又同时开展学术研究。也就是意味着你要重新拣起丢弃的科研。
曹:是的,我要尽快完成这个角色转换。我想,组织部要我去当这个副院长,不是要我去当专家,更多的是要我去当一个管理者,但是如果我在业务在科研上什么都不懂,别人也不会听我的。
记:离开科研几乎五年了,你没有进步,别人在进步。
曹:是的,我不止是没有进步,而且是后退了。离开中大五年,虽然我还有一些所谓的学术头衔,可是我已经知道,我和以前差不多水平的人,已经不止是五年的差距,我没有前进,人家在前进,而我生疏了。
记:心里觉得遗憾?
曹:也没有。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我不是在管理上也做出成绩了吗?
记:不后悔这五年的经历?
曹:是的,不后悔。但是我知道,我自己必须既要搞好管理工作,又要把科研重新拣起来。名是自己报的,职务是自己选的,没有退路,只有接受。
记:不管在学术上,还是在行政管理上取得的成绩,你觉得自己最大的优点是什么?
曹:勤奋,老实,善于吃苦。我的身上带着等于是我们家全村全乡的期望。有一个“笑话”,我记得,1994年我从法国回来后回老家,当时我已经好几年没有回去了,乡亲们看我孤身一人回家,很奇怪地问我,你不是留洋做了大官,怎么没有像首长那样,带几个勤务员来呢?他们是很淳朴的。还有我的母亲,从小就锻炼我的各种能力,我小学的时候,我母亲就要我为生产队上的工友们当众念报纸,这种锻炼使我以后当众发言或者领导大家做什么事情的时候,都不会脸红。
记:科研和当官的路,觉得自己最适合哪一条?
曹:我觉得我都可以干好。而且非常幸运,现实给了我证明这个事实的机会。
记者手记
如果把曹俊明置身乡长办公室,他与周围的环境一定能够恰如其分地融为一体。记者当初见到他时,心里也有落差————哪有一点“海归派”精致的样子?
然而,从搞学术到做管理,老实、善于吃苦的曹俊明实现了成功的转型;从省人事厅专家处一个助理调研员到成功当选省农科院副院长,小时候“觉得当官很神圣、很威严”的想法让他觉得从政是一种报效党培养的方式,尽管当初他觉得有点“悲壮”。由此可以看出,他并不是一个热衷仕途的人。
记者姜英爽潘劲松
目击者,亲历者,见证者,知情人――《焦点访谈》期待你!
订阅短信头条新闻,第一时间获得重大新闻突发事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