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了一个恐龙蛋化石,CT扫描后,里面像极了一个‘胚胎’!真有的话,岂不是还能孵出个小恐龙来?”杭州一读者汪剑云先生的一番充满想象力的描述,大吊记者胃口:难道6500万年前的恐龙蛋至今还会有喜?
送宝到报社
8月17日早上7时40分,汪剑云坐上了嵊州驶往杭州的快客,怀揣着他的宝贝,手不离蛋,生怕磕磕碰碰撞坏了。两个小时后,他跨进编辑部时,大舒了一口气。
还没坐定,汪剑云就从怀里掏出一个纸包,拨开塑料袋、布袋、贴身薄膜等五六层包裹,这个恐龙蛋化石才“见了天日”。
这是一个土红色的化石,像一个缩小了的橄榄球,更像一颗鹅卵石。记者认真地给它做了个“体检”,长径105毫米,短径90毫米,重675克。记者把它平放在手中,往前一推,往后一缩,蛋内似乎有一股液体在摇晃,有点像摇生鸡蛋的感觉。
石缘出奇闻
汪剑云发现恐龙蛋化石,他说是一种石缘。
2001年9月,浙江嵊州市区罗柱岙工业园区,一阵炮响,一座70多米高的山头被劈成了两半,也滚出了恐龙蛋化石。
酷爱奇石收藏的汪剑云,远远地就听到了一个召唤。他飞奔过去,在红砂岩里认出了它——恐龙蛋化石。“当时,有3枚恐龙蛋化石,我捡到了其中的一枚,另两枚被两个外地民工捡走了。”
好奇心加上同事的鼓动,汪剑云把这枚化石送到了嵊州市人民医院做X光检查,发现有液体在晃动。医生建议做个CT,奇怪的是,几帧图像显示极像“恐龙胚胎”!
这个结果让汪剑云兴奋不已,他开始憧憬着化石里能有什么惊人的发现。虽然家里已有好几个恐龙蛋,但这个显然是最珍贵的。汪剑云用好几层塑料袋包裹它,再用玻璃罩把它罩住,不让它遇到任何不测。
这个消息一传十,十传百,也成为了奇石收藏爱好者圈子里的大新闻。汪剑云透露,曾有一位杭州的收藏者愿意出5万元高价收购这枚化石,但他哪会舍得?
恐龙做CT
时隔大半年,蛋内的所谓“胚胎”是否还“发育”完好?昨天,记者陪同汪剑云来到杭州省立同德医院,给恐龙蛋化石再次做了个CT检查。
我们的到来,在医院影像科里引起了一阵小骚动。一位四五十岁的医生激动得像个小孩子,“这可是第一次给一个蛋做CT,而且还是个恐龙蛋。”
恐龙蛋化石被轻轻地放置在CT机上,确定位置后,胡金秀医生在电脑名字一栏中输入了“恐龙”两字,开始了定位。由于化石密度偏高,胡医生加大了射线量。十几分钟后,恐龙蛋化石内部结构在电脑中渐渐清晰。化石中间黑灰色的影像,竖看,还真有点像个小恐龙雏形。
经过计算机分析,影像中心最黑的区域,CT值在-915HU左右,内壁不均匀,平均厚度约两厘米,其密度很高,CT值在2623~2816HU。奇怪的是,还有一种呈灰色的不明物质,CT值在70HU之间,难道这就是有机物?
在灯光下,贾玉柱医生看着胶片,百思不得其解。他认为,从医学角度分析,CT值-915HU的那部分,很有可能是空气;2623~2816HU那部分是钙化物;至于那些CT值在70HU左右的部分,他怀疑是液体或软组织。
他说,液体和软组织的CT值一般都在30HU到200HU之间,但通过CT片可以清楚地看到,根据化石不同摆放角度,影像上都出现了明显的液平,而作为固体的软组织,不会移动得这么快。贾医生推断,不明物质应该是液体,但不会是水,因为水的CT密度只有10~20左右。至于液体是否粘稠,CT扫描仪就无能为力了,恐怕只有“开膛剖肚”了。
昨天的CT片,和汪剑云去年给化石做的CT片一对比,贾医生发现化石内的液体部分有所减少。
专家说很难有喜
离开省立同德医院,已是中午11时30分,“蛋内有液体”的发现让记者和汪剑云按捺不住激动,饿着肚子,直奔浙江省自然博物馆。
在会议室,副研究员杜天明拿在手上翻转了几下,“这的确是个恐龙蛋,产自灰色砂砾岩中,而且外表比较光滑,层理清楚,这是嵊州市发现的恐龙蛋的特征。”轻轻一摇,“蛋内有物质在晃动”。
研究了5年古生物和地质的杜天明坦率地说,此前,他没有发现过恐龙蛋内有液体。从CT上计算出来的密度看,可以排除方解石的可能性。但是否真的是蛋清之类的有机物,他建议要到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作进一步的分析。
听说蛋内有液体,浙江大学理学院地球科学系副教授王兆良则认为,这种液体极有可能是地下水,从蛋隙中渗透进去,溶解了蛋壁上的岩分而形成的,有机物的可能性还是不大。
·沈嘉张春霞·(杭州日报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