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国,一个较男性化的名字。每天,她面对的是有智障的孩子,虽非亲生但视同己出,是孩子们心中的亲妈妈。虽事先有约,但来到她一手经营的北京民康弱智儿童康复中心采访时,还是未能见到她本人。老师们说,“现在孩子多了,地方有点小,她一早就出去寻找新地儿去了。”
康复中心坐落在海淀区廖公庄附近,前身是北京西八里庄附近四间破旧的民房。说起 王建国和这所学校,我们还得把时针拨回过去:
今年42岁的王建国,高中毕业就到一家副食商店里当了会计。直到1986年9月,媒体刊登的一则消息使她做出了出人意料的选择:她毅然辞掉工作,来到了弱智儿童养育院。当时,养育院只接收3至6岁弱智儿童。望着那些大龄弱智孩子家长失望的目光,使在此当了3年老师的王建国再次做出了大胆的选择:创办一所不受年龄限制的弱智学校。在领导支持下,王建国很快办完了有关手续,在北京西八里庄租了一个只有四间破旧民房的小院。可是,家里仅有的2700元现金令她捉襟见肘,于是就搬来了家里的冰箱、电视、家具等用品,自己爬高上梯刷墙、糊顶棚……
1989年9月4日,王建国的民康弱智儿童康复中心迎来了第一批学生———13个弱智孩子。从此,她就踏上了一条艰辛路,以足够的耐心、博大的爱心去抚慰一个又一个残缺的心灵。对不会说话的孩子,她就不厌其烦地从“爸爸、妈妈”教起,对于正常孩子来说几乎不成什么问题,而他们3个月都不一定学会;对不会吃饭的孩子,她就一口一口喂进去,有时孩子刚吃进去就照着她吐个“满脸开花”,她草草一擦继续“堆”个笑脸喂饭;有时正在吃饭,有的孩子拉了一裤子,她撂下饭碗给孩子擦尿刮屎洗衣服;碰到变天儿,气温下降,她二话不说把自己的衣服拿出来给孩子们裹上……纵然智力有障碍,终日被爱呵护下的孩子们依然懂得回报———一看见王建国就亲昵地喊“妈妈”,见到亲生父母时,反倒有点生疏了。
然而,王建国在背地里流过多少泪,她自己都说不清楚。但是,对当初的选择她痴心无悔。王建国和她的学校名声越来越响了。今年11岁的淳淳来自山东省滨州市,属于“先天愚型”。刚来时,不会说话,不吃菜。在王建国及同事5年的爱心滋润下,不仅学会写好多汉字、计算简单的数学题,还会唱儿歌、背唐诗。亲眼目睹了孩子变化的淳淳父母,非常感激王建国,还介绍一老乡的女儿小雨来到这所学校。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学校规模日渐扩大,“逼迫”她再次选址,也就搬到了现在的位置,教师也由最初的3位增加到10位。不过,现在最让她头疼的还是校舍问题,做梦都想有一处大点儿的发展空间。
在无微不至照顾孩子的同时,王建国还不断加强自身学习,取得了“中国特殊教育专修班”的毕业证书。针对大多弱智孩子没有数的概念,王建国潜心研究出了“竖道教学法”,并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她撰写的“弱智儿童竖道教学法”论文,荣获了北京市教委特教论文二等奖,此方法还由北京市残联与新时代出版社合作,拍摄制作了专题教学片,向全国发行。同时,她也获得了“全国优秀儿童工作者”的殊荣。
面对鲜花和掌声,王建国没有骄傲,惟一让她欣慰、激动的是看到孩子们有丁点儿进步,哪怕刚学会一个新“字”、会数一个新“数”、会说一句“新话”、会自己吃口饭……一位叫大力的19岁男孩,到康复中心快10年了,现在已长成一个身高1.81米的大小伙子了,他的智商也提高到了边缘水平,不仅能写2000至3000个汉字,还会简单的英语。他说“妈妈”王建国已是他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他将来想办个报亭,自食其力。这些例子在这所学校已不胜枚举,许多看来已绝望的人,在这里却创造了生命奇迹。(陈军利宁彤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