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候选人、“全军十大学习成才标兵”、驻桂空军某部飞行大队长王少华
几次选择,盯着一个目标
王少华从小对飞行心驰神往,当他如愿以偿当上了飞行员后,几次人生选择,他盯着 一个目标:到一线作战部队,当一名战斗机飞行员,驾驶最先进的飞机。
36岁的王少华与飞行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家上学时,他家附近有个空军靶场。听到飞机从头上飞过,看到几十吨重的铁家伙被操纵着在空中自由翱翔,他感到太神奇了。1984年,应届毕业的他参加了招飞体检,结果过了关,高考分数也够了。之后,空军专门组织招飞体检合格的90多名学生考试,5门功课,他总分排在第一名。
“你的平衡机能一般,真想飞行吗?”教员问他。第一次上飞机进行适应性飞行,几个动作下来,他就晕旋呕吐不止。“真想。”“那你就加紧训练吧,多打旋梯、转滚轮、打地转。”教员怎么说,王少华就怎么做。
航校毕业,他分到了南疆某歼击团。独立驾驶歼击机,练技术、练战术,他找到了当一名战斗机飞行员的感觉。一年之后,他和同批从航校毕业的飞行员一起到训练基地进行改装训练。
改装训练他依旧一路领先,走在前头。快结束时,团长找他谈话:“留下来当教员吧。”“不行,不行。我不愿意当教员,愿意到战斗机部队,驾驶先进的飞机,将来升空作战。”团长不依不饶,给他分析留下来当教员的好处:工作稳定,驻地气候、环境好。王少华使用了“金蝉脱壳”法,推荐了一名同学给团长,自己依然心向“飞翔”。
经过又一次的技术考核和筛选,他如愿以偿地分到了当时的新机团,并且是赫赫有名、战功卓著,其前身为“英雄中队”的一大队。
王少华很快就脱颖而出,在该团的同批飞行员中,第一个放单飞,第一个当长机,第一个当教员,第一个当中队长,成为最有发展前途的年轻干部。
1995年,军区空军的另一个航空兵师准备改装先进战机,在全区部队中挑选飞行员。王少华得到消息后立马报了名,体检又过了关。在等待调动命令期间,上级党委任命他代理副大队长职务,负责一个久负盛名的英雄大队的工作。
1995年底,王少华舍下随军不久、尚未找到工作的妻子和刚满一岁的女儿,独自到偏远的南疆某师,参加新机改装。
当飞行员,就要当最优秀的
如同每个司机都盼望开上一辆最高级的轿车一样,飞行员都渴望驾驶着当今最先进的飞机,在空中自由翱翔,叱咤风云。
改装学习国内最先进战机的过程,是对飞行人员心力、智力的一次不小的考验。新型战机座舱里的百十项设备的电门、按钮,全部标注着制造国的文字,座舱里的语音告警是叽哩哇啦的外语。要看懂这些设备的标注,听懂告警语言,首先要过外语关。
王少华最头痛学新语言,外语是他中学时的弱项。对驾驶新战机的渴望征服了学习一门新语言的困难,他以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的韧劲,用默写强化记忆的方法,硬是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背记了数千条外语单词和短语,看懂标注,听懂告警。
之后,他们来到空军学院进行理论改装。认知未曾谋面的新型战机,要坐在教室里从学理论开始,一学就是十几门课程,枯燥乏味又难懂难记,有时听着如坠云里雾里。
智慧者办法总比困难多。上课时听懂的要记,没有听懂的更要记;下课时,追着教员问,再好脾气的教员也会被问烦,对不起,还是要问。不懂不能脸皮薄,不然将来更要丢脸。
3个月的新机理论改装,他学得“昏天黑地”。早晨,他早早就起床看笔记、记概念、背数据。晚上,从来没有在12时之前休息过,一天用于学习的时间达十七八个小时。
理论改装之后,要熟悉座舱设备。六七月的南方机场,头上烈日晒,脚下混凝土地面像火炉。
白天机场烤晒了一天,晚上回到宿舍还有任务等着他——反复默画座舱设备和机场半径图。
他始终忘不了一位老飞行员、老领导的嘱咐:“我们这一代飞行员,算是把老式飞机的脾气摸透了。摸透新型战机的性能,就靠你们了。当飞行员,就要当最优秀的飞行员。”他一直记住这番话,一直在努力掌握和摸透新型战机的技战术性能。
2002年2月2日中午12时30分,王少华驾驶新型战机从祖国版图的西北角一气飞到了南国,安全着陆了。这是中国空军战斗机一次飞行距离最远的航行,标志着新型战机实际飞行最大航程纪录诞生了。战鹰的“腿”比过去至少伸长了700多公里,为新型战机的远程作战使用提供了新依据。
保证上得去、打得赢、飞得回
王少华驾驶新型战机没有满足于一般的会飞,他把每一次升空都当作参战,他怀着这样的信念:有我升空,在空中我就是王牌。
为着这样的信念,他不断地研究攻关创新战法,不断地破解制约“打赢”的难题。
他和大队的飞行人员从1999年开始,每年都研究创新几套战法,经空军机关组织试飞验证,在空军航空兵部队推广普训。
1999年,以大队飞行人员为主体,研究了多套空战战法,王少华研究了其中的几套,经过空军组织试飞验证,有多套战法成功率高,有效实用,确定在空军航空兵部队推广普训。
2000年,空军首长又把一个新“三打”的紧迫课题交给了航空兵某团——研练用新型战机打超低空飞行小目标的方法,团领导又把任务交给了王少华所在的大队,由王少华主笔书写战法。
要干一件前无古人的事情,吃不香,睡不好,伤神费脑,自然少不了。正常训练不能耽误,训练回来就寻找飞机从哪儿占位好?建立怎样的态势最容易发现目标?他吃饭想,走路想,做梦还在想,那段时间,他被超低空飞行小目标弄得“走火入魔”。
他晚上写战法,白天上天试飞,晚上再总结改写,白天再试飞。每套战法他写了试飞,试飞了再改,一套战法至少改写了10多次。战法出来了,经过无数次的试飞检验,终于通过了。
空军在西北大漠组织试飞验证,进行实弹打模拟靶弹。在师首长的带领下,王少华和战友们驾机起飞赴西北。
2000年6月20日早晨,王少华和战友驾驶战鹰迎着初升的朝阳起飞。当一个超低空飞行小目标几乎贴着地平线诡秘地飞蹿时,王少华准确占位,迅速截获目标。
王少华报告:“目标截获,请求攻击。”“可以攻击。”“明白。”王少华一撸扳机,两枚导弹似两条飞舞的银蛇,尾追小目标而去,如老鹰伸出利爪扑向“小鸡”。“咚—咚——”随着两声巨响,狡猾的小目标当即凌空爆炸,折戟大漠。中国空军飞行员创造了一项奇迹——用战斗机凌空击落超低空飞行小目标。
2000年9月,江主席和军委首长在某靶场观摩了他们的实弹射击。在师长麻振军带领下,王少华又一次成功地打下了超低空飞行小目标。江主席看到他们成功地击中目标,带头为他们喝彩。
2001年,他率领大队飞行人员与兄弟部队联合创新的战法,被空军确定在航空兵部队推广普训。今年,他和大队飞行人员又创新了多套战法,上报空军机关。
王少华紧盯“打赢”,和大队的飞行员们开发新型战机的极限性能,研练了一套又一套管用战法。他始终感到自己重任在肩,使命在身,他对母亲说:“一旦祖国和人民需要,一定义无返顾,一马当先,保证上得去、打得赢、飞得回,才算没有白当一回飞行员。”
作者:王天军 李骥连 惠榕
每月5元享用15M收费邮箱
订阅短信头条新闻,第一时间、突发事件、重大新闻尽在掌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