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傍晚,一辆香槟色“本田”驶进交大校园,在工程院门前戛然停下。“哎呀,要迟到了!”西装笔挺的黄先生锁上车,捧着教科书风风火火冲进教学楼。这位35岁的广告公司公关经理正在交大成人教育学院攻读管理学。“公司‘门槛’越来越高,我手下的新兵不是本科生就是硕士生,不‘充电’,自己心里不踏实!”黄先生颇有感慨。
以前,每逢双休日,本地学生回家,沪上各高校会一下子冷清不少。可是近两年来, 随着“充电热”的不断升温,像黄先生这样回归校园的在职人员越来越多,双休日的校园反倒比平时还热闹。笔者在复旦、交大、上大看到,双休日教学楼、图书馆照样“客满”。复旦大学管理学院门前,“凌志”、“本田”、“帕萨特”……黑压压一排名车静静“守候”在教学楼前,与成行的自行车“并肩”;图书馆里埋头苦读的学子中,不乏年龄已“奔三”、“奔四”的外企职员;在学生食堂排队买饭的队伍中,几位西装革履的“学生”分外抢眼……这些在职“老学生”们已成为菁菁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
28岁的郑宇琼终于实现了梦想。在一家房产公司任会计的她收入颇丰,双休日原可以尽享休闲时光,可她却选择考研。2000 年,小郑以一分之差未能进入交大,去年东山再起,如愿以偿地考取了交大计算机软件硕士研究生。
每逢双休日,小郑就换上牛仔裤、背上大学时代的旧书包,骑着单车去上学。坐在校园中,看看身旁那一张张年轻而富有朝气的脸庞,小郑的心情也随之飞扬起来。有时,她下课后还会留在教室自习。“夜幕降临,教学楼每个窗户灯火通明,我喜欢这种氛围。”小郑的丈夫邬先生是中医学院的讲师,夫妻俩暗地里较劲,小郑读硕士,小邬就攻读第二外语日语,12月份准备参加日语一级考试;小郑上交大,小邬也不差,在外国语大学上夜校。夫妻俩的目标是:终生学习,将“学习”进行到底!
覃小姐是复旦大学法学院的在职研究生。男友比她早一年考上复旦法律硕士研究生,几个月读下来感觉好极了,于是“唆使”她也加入考研大军。如今,两人每逢双休日就一同回校上课,晚上又一起自习、泡图书馆,真是别有浪漫。而覃小姐的研究生同班同学张先生、赵先生更“神”。他俩一个在秦山核电站工作,一个在宁波一家银行工作,一到周末两人就分别坐几个小时车赶到上海,周日下午上完课再赶回浙江。虽然往来奔波颇为辛苦,他俩却乐此不疲!
教室、图书馆、食堂、草坪……处处都有“老学生”的身影,在校大学生早已不陌生。有一回,上海大学新闻系张同学在图书馆里和一位“老学生”成了同桌,这位可以称为“叔叔”的人,一边翻阅参考书一边做笔记,还不时向小张讨教问题。临走时,“老学生”递给他一张名片———某知名企业技术工程师!小张傻了眼:“我第一次意识到,现在大段大段的学习机会是多么难能可贵!
”“老学生”只争朝夕的学习劲头,令在校大学生们深受触动。复旦几位女生告诉笔者,常常在学校食堂里见到穿西装的人,和普通学生一样,端着价值5元的客饭找座位。“我从心底里敬佩他们!”上海理工大学理学院二年级学生李尉就特别喜欢在食堂里找“老学生”边吃边聊,感觉特别受益。她踌躇满志:“我要拿特等奖学金,争取毕业后一边好好工作,一边继续深造,就像身边的‘老学生’那样!”本报实习生栾吟之 本报记者朱泳武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订阅短信头条新闻,第一时间、突发事件、重大新闻尽在掌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