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评“深圳交通怎么办”
每天出现的塞车现象已经给小汽车的发展敲响了警钟:深圳目前拥有约40万辆小汽车,超过了香港和新加坡,小汽车数量的超速增长(年均增长超过20%)成了交通拥挤的“罪魁祸首”。无论做着汽车梦的人们是否愿意,在路网规模已基本稳定的今天,限制小汽车的过热发展是避免道路全面堵塞的唯一选择。
这是一个不需要再争论的命题。深圳市政府正着手制定中长期的交通发展策略,其核心内容就是大力发展公共交通,限制小汽车的拥有和使用。对于深圳及国内许多大城市而言,汽车梦似乎破灭得太快了,许多人刚刚拥有私家车就遇上了塞车,许多人还没能拥有私家车就将遇上限制,这些困惑逼迫我们检讨多年来的交通政策,我们发现,问题的根源在于偏见———我们曾一味地以小汽车的发展作为城市现代化的指标,我们曾一味地叫公共交通给小汽车让步。
深圳特区居民的人均机动化出行率约为每日0.9次,而在临近的香港则是每日1.92次。在香港,近20年来的民居小汽车出行率几乎没有增长,机动化出行率却依靠公共交通增长了近一倍;而深圳目前的小汽车出行率已超过了香港,但机动化出行率却只有香港的一半。这些数字可以清楚地说明,为什么在我们的城市,小汽车多了,居民却依然感到出行困难。一个城市的现代化不是以满街高档、漂亮的小汽车作为指标的,真正衡量现代文明程度的是城市居民出行是否便捷。
因此,对小汽车和公共交通“厚此薄彼”的做法应当得到全面纠正。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价格杠杆和政策手段,如征收牌照费、提高停车费和拥挤道路收费、限制车辆排放等增加人们拥有和使用小汽车的成本,达到限制小汽车发展的目的。另一方面,政府要大力发展轨道交通为主的公共交通,提供更方便高效的出行方式,吸引市民使用公共交通。尤其是在市中心的交通拥挤区域,应以公共交通为主,限制小汽车行驶,同时在市区周边设置停车场和换乘中心,引导市民合理利用交通工具。
在限制小汽车发展的过程中,有一个领域容易被人忽视,那就是调整现有小汽车的构成比例。在深圳的小汽车中,公车和外地车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这显然是不合理的。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公车的负面意义越来越大;而外地车的大量存在则增加了交通管理的难度和城市运行成本。因此,限制小汽车发展应首先从公车、外地车入手,在保持现有小汽车总量的前提下,为本地私家车的增长预留足够的空间。
小汽车的过热发展让我们反省自己的虚荣心态:把汽车视为身份象征,以至于忘却了自身的真实需要。其实,汽车不过是一种代步工具,只要自己出行方便、快捷、舒适,无论使用哪一种工具,都应该是快乐和满足的。
-本报评论员王小满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订阅短信头条新闻,第一时间、突发事件、重大新闻尽在掌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