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事都怕一阵风。贵州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北京婚礼在喧嚣了一阵之后,突然宣布取消。很难否认,社会在一瞬间所给予的极度关注就是导致婚礼夭折的直接原因。婚礼的夭折让我们冷静下来思考:这种在瞬间爆发的关爱和宽容是否真实的?它是否带有某种猎奇、偏见甚至功利的色彩?因此,它是否注定了无法持久?
今年世界艾滋病日的主题是“相互关爱,共享生命”。对于媒体、官方机构或社会团 体而言,选择恰当的对象在恰当的时间做恰当的事是宣传造势的“例行公事”,因此,我们能够理解,贵州的小琴和小明在世界艾滋病日前夕成为举国瞩目的新闻人物,他们结婚的举动无疑是契合主题、迎合潮流的。但这种宣传造势对脆弱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其家属是否有益呢?相信婚礼的夭折已经给出了部分答案。我们还无法想像,在艾滋病日过后,小琴和小明会不会逐渐被人遗忘,内心的失落会不会妨碍他们以健康、坦然的心态面对一切,他们的生活会不会从此不得安宁?我们真的很担心,因为对艾滋病人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给予关爱显然不是艾滋病日这一天、这个月或者这一年的事,任何应景的活动与炒作都是无谓的,甚至是有害的。
艾滋病人最需要什么?答案就是像正常人一样地生活。我们的社会现在基本上可以在一个问题上达成共识:艾滋病就是一种病,得艾滋病并不意味着道德败坏、灵魂肮脏。越来越多的人表示不会歧视艾滋病人,但如何关爱艾滋病人,如何与艾滋病人共存共处仍是一个尚未解决的问题。说到底,大多数人还是把艾滋病人视为异己,认为他们与我们不一样,即便不存在歧视,也会在相处中表现出过分的同情、怜悯,甚至敬而远之。正因为如此,绝大多数的艾滋病人选择了隐瞒真相,甚至放弃治疗。对艾滋病患者而言,公布病情就意味着永远不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而对于其他人,隐瞒真相却意味着更大的危险。
究竟是谁剥夺了艾滋病人生活的权利?答案就是无知。世人皆知艾滋病可怕,但它的传播途径非常有限,正常的生活接触不可能传播艾滋病,对此普通老百姓却知之甚少。官方机构和媒体都应该反思,我们的宣传教育要教给人们知识而不是害怕。事实已经证明,民间的恐惧并不能阻止艾滋病的蔓延。艾滋病人有权利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但法制的欠缺却让他们常常不知道自己的愿望和选择是否恰当。比如贵州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结婚的愿望,需要在卫生部门的支持和媒体的推动下才能实现,当事人的无助和无知代表了大多数艾滋病患者的状态。所以,社会所要做的不仅仅是树立几个典型,而是以统一的制度赋予所有艾滋病患者相同的权利。
“Live,Let Liv e”,这是今年世界艾滋病日主题的英语原文。去掉所有华丽的词藻,我们可以作最简单的理解———“去生活”,这是对所有艾滋病患者和非艾滋病患者的祝福,祝福大家享受想要的生活。所以,别把艾滋病日当作一场秀,让我们认认真真地为“共享生命”做些事情。本报评论员王小满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订阅短信头条新闻,第一时间、突发事件、重大新闻尽在掌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