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份刚刚开始陆续摆上街头的南京44座流动公厕正遭遇着尴尬:当初被视作解决市民如厕难、环卫设施市场化运
作的一次改革尝试,如今却因为未经批准擅自占用人行道,被市政管理部门勒令撤出、拆除。
市政管理部门对流动公厕“痛下狠心”的理由很简单:人行道是用来给市民走路的,特别是随着南京城市建设的展开
,人行道已经被“压缩”得越来越窄,大多只有3米左右 ,人行道上本来就有电话亭、邮筒、垃圾筒等附属设施,现在再加上
个体积“庞大”的流动公厕,行人还怎么走路?再说,不少流动公厕有3/4的面积是用于售货,甚至糖烟食品都放在厕所旁
边卖,本身就有“挂羊头卖狗肉”之嫌。而流动公厕的主管部门南京市容局也有苦衷:公厕少是市民反映多年的一个“老大难
”问题,这次通过让民营企业生产的流动公厕放在街头自主经营,在没有花政府一分钱的情况下,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群众上
厕所难,这样的改革尝试如果就此“夭折”,对市民和经营者都不好交待。现在最着急的当然还是砸钱经营流动公厕的南京协
力公司,钱已经花了,公厕也已经上街了,现在一下子要拆、要搬,而且据他们测算一个流动公厕上街的成本大约要2500
元,这笔钱花得冤不冤?
小小流动公厕在人行道上的遭遇值得深思。单听三个相关部门的诉求,都言之有理,建流动公厕是事出有因,拆公厕
也是理所当然。从表面看,流动公厕上街方便了群众如厕,但妨碍了路人行走;它帮助市容部门缓解了公厕不足的矛盾,却又
阻碍了市政部门履行自己的职责。但从更深的层面来分析,流动公厕的尴尬其实是我们城市建设、管理中最常见的部门之间缺
乏有效整合的又一次体现。它再次让人联想起了屡禁不绝的“拉链马路”现象。小小一条马路上面,涉及到20多个部门的管
道、线路、窨井,每一个部门、每一次开挖马路的本意都是“为民造福”,但当这些“好事”缺乏统筹、不受约束的时候,它
们给马路带来的是“伤痕累累”,带给市民的则是无穷的麻烦。由此可见,在建设现代化城市的过程中,如果仍按照以前的老
路子,各部门从本位出发建设、管理城市,“好事”遇尴尬、甚至“好事”变“坏事”是可以预见的结果。还需要提醒的是,
引入社会资本经营城市是一项新尝试,如何摆好追求经济效益和公益效益的关系,既给经营者空间,又必须有相应的社会责任
的约束,避免“公厕卖茶叶蛋”现象出现,也是一个新课题。本报记者薛兵
中国万家企业免费试用企业邮箱。进行中!
订阅短信头条新闻,第一时间、突发事件、重大新闻尽在掌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