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贵阳12月10日电(记者石新荣辛贵行)贵州省仁怀市茅台镇是中国西南的一座小城,这里出产了举世闻名
的“国酒”茅台,还有不少中国红军当年四渡赤水的遗迹。
但是,这里却让美国著名记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的作者留下了终身遗憾。在奔流不
息的赤水河畔,当年陪同索尔兹伯里在贵州采访的作家石永言,向新华社记者讲述了这个鲜为人知的故事。
索尔兹伯里从1973年开始,向中国政府总理周恩来提出了采访红军长征故事的申请。11年后,这个要求获得了
批准。1984年2月29日,将满76岁的索尔兹伯里携夫人登上了飞往中国的班机,当时他带着心脏起搏器。
这位古稀老人的这次特殊采访,几乎同《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斯诺当年的陕北之行一样,受到中国共产党高规格的
接待。
1984年夏天,当索尔兹伯里重走长征路来到茅台镇时,提出了参观茅台酒厂的要求。然而,在当时的计划经济年
代,“茅台酒”贵为国宴酒、外交酒,酒厂实行军管,不允许外人参观。对于索尔兹伯里的要求,当地政府左右为难。最终,
索尔兹伯里只是参观了茅台酒厂附近的一个酿酒作坊。
一路颠簸到了茅台镇,却没有看到想看的东西,一直是索尔兹伯里夫妇的心头之憾。据石永言介绍,在索尔兹伯里去
世后,他的夫人在一本回忆录里,还提到了这件事。
“茅台酒厂当时不让外国人参观,我想还有一个重要原因,”1973年进入茅台酒厂工作的茅台集团总经理袁仁国
说,“那时的厂房实在太破旧,有损国酒形象。”
袁仁国说,当时的生产车间和工人宿舍都非常简陋。从1962至1977年的16年间,由于“大锅饭”和管理不
善等原因,茅台酒厂曾经连续16年亏损。
他说,与中国大多数国有企业一样,茅台酒厂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巨大变迁。现在,它已建成中国为数不
多的国家级酒类一级企业,在企业管理现代化和工厂建设上已经今非昔比。
现在,茅台酒的产量已从1978年的1068吨增加到6000多吨,并计划近期把生产规模扩大到1万吨。1998
年酒厂销售收入8亿元,去年则达到20亿元。
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大众消费水平的提高,也促使茅台酒开发出适应多种层次需要的品种和价位。早在1999年12
月,茅台酒系列经中国绿色食品中心批准,被认证为A级绿色食品的就有50个产品。茅台去年上市并成为绩优股。
“最近,我们已着手在海外设立茅台酒连锁专卖店,”袁仁国说。而修建在茅台厂区内、占地3000多平方米、建
筑面积达8000多平方米的茅台国酒文化城,则成了一处专供海内外游客参观游览的场所。
这个规模庞大的国酒文化城,按中国历史朝代沿革设有汉、唐、宋、元、明、清及现代七个馆。从茅台集团各部门挑
选的数十名员工,专门担任文化城的解说员。
在这个酒文化城里,不仅能了解到中国历代酒业的发展过程、酒业发展对经济文化的影响,还能了解到茅台酒从3家
烧房到1915年夺取巴拿马博览会金奖的发展历史、以及茅台独特的制曲工艺等内容。
“每天,国酒城都要接待不少国内外的朋友,”袁仁国说,“这一切,代表了茅台股份有限公司对外开放的形象,也
是中国巨变的写照。”(完)
中国万家企业免费试用企业邮箱。进行中!
踊跃投票“双十”企业精英评选,中华企业管理英雄向你亲授商机!
订阅短信头条新闻,第一时间、突发事件、重大新闻尽在掌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