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图:内蒙古乡村恢复传统风俗采用骡驮轿娶亲 | ||||||||||||||||||
---|---|---|---|---|---|---|---|---|---|---|---|---|---|---|---|---|---|---|
http://www.sina.com.cn 2002年12月18日19:01 内蒙古晨报 | ||||||||||||||||||
据内蒙古晨报报道 (记者刘丽报道 胡红波摄影) 前后两匹骡子,中间驮着一个轿子,轿子上坐着新娘子,这就是骡驮轿娶亲!骡驮轿是山西流传到内蒙古清水河县等地的一种传统的娶亲方式,它的历史究竟有多长,谁也说不清。人们只知道,用骡驮轿娶亲非常有讲究。新中国成立后,清水河县的姑娘出嫁大都要求用新形式过门。近些年来,少数思想有个性的姑娘结婚时,又主动要求男方用骡驮轿娶亲。前几日,记者有幸目睹骡驮轿娶亲的全过程,了解到传统婚礼的各种仪式及当地的一些风俗习惯。 【娶亲】 11月20日是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韭菜庄乡双井村农民李全生与东沟村王美桃结婚的大喜日子。李全生23岁,王美桃21岁,两人在山西认识后开始自由恋爱。王美桃没有像当地姐妹们那样向婆家要一大笔彩礼,她准备和李全生婚后一起努力,开创新的生活。婚前,王美桃特别向婆家提出结婚那天要李全生用骡驮轿来娶她,因为她觉得,坐汽车现在并不困难,而坐轿子的机会却很少,一生也许只有一次。 20日当天,李全生家凌晨三四点钟便开始张罗着给骡子备料并准备好娶亲用品。双井村到东沟村有10多里崎岖的山路,按照当地习俗,娶亲的队伍要在清早赶到女方家。还不到凌晨5点,娶亲的爆竹就噼哩叭啦地响起了。寂静的夜空繁星点点,骡驮轿行进在川底的山路上,清脆的骡铃打破了黎明前的寂静。 在娶亲的前一天,主人就已经把驮轿子的两头骡子精心地打扮了一番:头上戴上了红花缨,脑门上挂上了两面光闪闪、银灿灿的小镜子,脖间悬着一串铃铛,再配上大红花,显得十分神气。 木制的轿子外面用毛毡包裹,顶上搭一块红线毯子,两侧贴着大红的双喜字。根据新郎新娘的属相,写有“忌猪羊”等的条子也贴在了轿子上。按照传统习俗,娶亲走夜路沿途如果经过坟墓和水井时,娶亲的人要将事先准备好的红布或红纸覆盖在坟上、井上,并把写有“新婚大吉”的红纸条洒在路上,祈求大吉大利,一路平安。 【送亲】 按照当地的习俗,新婚大喜这一天,新郎不跟娶亲的花轿一同去女方家,而是在家等着将新媳妇娶回家,这叫“等亲”。男方家娶亲的成员有新郎的娘舅、姥爷、哥、嫂、弟弟或外甥。女方送亲的一般是新娘的父亲、哥哥、姐姐、弟弟、侄儿或者朋友。男方娶亲时要给女方带两瓶好酒,一条羊腿。 当娶亲的队伍赶到东沟村时天已大亮。新娘王美桃一家已准备好饭菜等候娶亲人。在母亲、姐姐、嫂子的帮助下,王美桃穿上红装,好友小红也帮着描眉、插花。 8点整,穿戴一新的王美桃盖上红盖头。按讲究,新娘从娘家出门到婆家不能脚沾地,王美桃的大哥轻轻地从炕上抱起妹妹,走出窑洞,送入花轿。王美桃的姐姐也紧随着上了花轿,代表娘家给妹妹送亲。女方将男方家送来的羊肉割下一块挂在轿外,意思是两家结为亲家,心连心、肉连肉。花轿外侧,送亲时带着的两瓶酒已被女方家换成两瓶水,水中插着两根大葱,意喻新娘为丈夫生子、扎根、传宗接代。 “起轿”……震天的鞭炮响起来,欢快的鼓乐声响起来,在东沟村人的目送下,王美桃的花轿渐渐远去…… 【婚礼】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等亲的新郎李全生脸上有些羞涩。上午10点,迎亲的人们都聚在村口等待着新娘的到来。一阵叮叮铛铛的铃声由远而近,娶亲的队伍绕过一道道山梁终于走进人们的视线。年轻人开始放鞭炮,全村男女老少一下子围在村头,簇拥着花轿停在李全生家门口。新郎踩着毛毡从花轿中抱出新娘走到院中,主婚先生一边撒着五谷杂粮,一边口念祝词,祝福夫妻和睦、幸福、早生贵子。 在骡驮轿没回来之前,新郎家已燃起了一堆旺火,象征着日子过得红红火火。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象征着革命老区人民不忘党恩。按传统,新房院中央摆放一斗五谷,五谷上插着弓箭、尺子、镜子和秤。弓箭意思是射杀妖精、降魔除怪;尺子意思是做事有尺度、有分寸;镜子表示照妖镜;秤表示一对新人称心如意。拜天地、拜父母、夫妻对拜,山村中洋溢着喜庆祥和的气氛,古老的村庄散发出阵阵欢笑声……(内蒙古晨报独家新闻供新浪独家网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