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金中国弟子吴忠超:我是如何进入霍金门下的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2月26日20:27 中国新闻网 | ||
中新网2月26日电 史蒂芬·霍金因《时间简史》而被中国人所熟知。这本书自1988年首版问世以来,被翻译成40多种文字,销售了1000万册,已成为全球科学著作出版的里程碑。不过,大多数人,恐怕并不熟悉中文译者吴忠超先生,也不了解这本书背后的一些故事。 今天的中华读书报披露了《时间简史》中文版出版始末。该文描述道:那是第一次参加剑桥霍金广义相对论小组的讨论班,门打开后,忽然脑后想起一种非常微弱的电器的声音 ——吴忠超:《时间简史》译者序 上面描述的情景出现在1979年,当时,吴忠超来到英国成为霍金的弟子。 吴忠超如何能成为霍金——当今世界上最著名的物理学家的学生的呢?这还要从吴在中国科技大学的经历说起。 吴忠超1946年出生于福州,自小酷爱自然。在福州三中初中三年级时,吴跨级参加高三的全省数学比赛得到名次。1963年,中国科技大学的党委书记刘达(后曾任中国科技大学校长和清华大学校长)让正在读高中一年级的吴忠超免试进入中国科技大学应用数学系。不过吴忠超并不想一生时间都用来做数学研究,便转到无线电系,但最终他发现自己还是不喜欢技术学科,他真正感兴趣的是从事基础理论研究,比如相对论和宇宙论。可惜当时中国没有一所大学有宇宙论方面的研究。1966年,“文革”开始,他不久被下放到工厂当工人。此后的5年中,他几乎所有的空闲时间都在读一套蓝道撰写的理论物理教程。文革后期,国内学术空气有所好转,中国科技大学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校址从北京迁到了合肥。学校决定将当年流散的部分学生召回来,刘达校长及钱临照副校长就想起吴来。1973年,吴忠超回到母校成为中国科技大学的一名教员。刘达是中国近50年来最为优秀和极为罕见的教育家,现在许多科大学生都在撰文纪念他和钱临照先生。 1979年,国门渐开,在钱临照的推荐下,吴忠超得以来到剑桥大学,成为霍金领导的研究小组中的一员,开始了追随霍金的学术生涯。 在剑桥的第一年,吴忠超的研究课题是经典的广义相对论,第二年之后就一直在霍金的指导下做极早期宇宙研究。霍金是一个非常勤奋的人,他甚至在圣诞节前夕还约吴在他的办公室讨论论文。1984年底吴忠超在霍金的指导下完成博士论文。在吴离开英国的最后一年,霍金又发展了量子宇宙学,霍金建议吴与他合作一篇文章,后发表在《物理学通讯》上。这时吴对时空维数问题产生兴趣,想听取霍金的建议,霍金说,“尽我所知,得用卡鲁查k卡莱因模型来研究。”后来吴在欧美游学时,用同一个题目连续在《物理学通讯》上发表四篇论文,并因此在1985年得到国际引力基金会论文比赛的第三名。这个问题的彻底解决是在2001年,他得以证明在十一维的超引力中,我们生活的时空在表观上必须是四维的。 在英国几年,吴忠超和霍金一家已经建立了亲密的关系。霍金虽然身患痼疾,但十分关心别人。在吴忠超的爱人赴英之前,霍金表示要写信给英国外交部以加速签证的批准,并说官僚主义古今皆然,也许他的去信可以帮上忙。当吴太太首次在应用数学系的走廊里遇上他时,霍金非常开心地对她讲,“对你的到来我非常非常高兴”。霍金还曾请吴太太为他的论文作图以供发表之用。 在吴离开剑桥的时候,霍金曾关切地问他,“你想到哪里去?”吴说,“我想到欧洲去。”霍金笑他,“英国不就在欧洲吗!”可是吴忠超想到欧洲大陆的意大利及德国等国家游学。霍金不但为吴写推荐信,还给中国科学院去电传,大力支持吴在欧美各地游学。 1988年2月我收到霍金有关想将此稿译成中文的信件,许明贤和我花几个月的时间将它译完,并在1988年下半年将手稿交湖南科技出版社。这个中文版本来可以在全世界最早以非英文的文字出版,但是不管怎么说,终于在1993年问世了。 ——吴忠超:《无中生有——霍金和〈时间简史〉》 吴忠超介绍说,20世纪80年代末买国外版权是很便宜的,也就300-500美元。但那时人们还没有这个观念(中国当时还未加入《伯尔尼公约》和《国际版权公约》),吴曾让国内上海地区及其他好几家出版社买进这本书的版权,他们都对买版权表示不理解而犹豫不决。最终,是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取得了中文简体字本的出版权。恐怕,《时间简史》也是内地第一本买到版权出版的引进图书。 另外,台湾艺文印书馆也推出了吴忠超翻译的《时间简史》繁体字版,这里还有一段故事。《时间简史》在美国出版后,在加州有一个来自台湾学工程的霍金崇拜者想翻译这本书,并与台湾的艺文印书馆签订了翻译合同。据吴介绍,艺文印书馆主要是出版中国古籍的,中国著名的研究殷墟的考古学家董作宾的大弟子严一萍是这个印书馆的创始人。当艺文印书馆和美国的矮脚鸡出版社商谈购买翻译权时得知,霍金已请他的学生吴忠超完成了这本书的翻译工作,就决定采用吴忠超的译本。于是艺文印书馆辗转联系到吴忠超。这样艺文印书馆就反悔了与那位工程师签的合同。那位工程师于是闹上法庭,结果印书馆陪了一大笔钱。 湖南科技出版社1992年出版了《时间简史》,但此后该书发行的过程并不顺利。据吴介绍,当时人们对科普书没什么认识,消息也比较闭塞,所以湖南科技出版社在全国征订时,居然还不到500册。那时书的质量做得也很不好,根本拿不出去。直到1994年、1995年左右,这本书才渐渐在文化界、知识界流行开来,特别是经过《读书》杂志等媒体的宣传,终于得到了读者的广泛认可,销售量也直线上升。 谈起《时间简史》的成功,吴忠超说,霍金在1985年动了一次手术后,完全丧失了讲话能力,人们为他安装了一个计算机系统和高质量的语言合成器。霍金写东西时,需要一个字一个字地从屏幕上选,一分钟才6个字,非常慢。因此他的所有著述文字都非常简洁。但是霍金写作能力很好,用词恰如其分,其他许多科普书在文学方面都不如他。当然,促成《时间简史》畅销的,还有许多其他的因素。 杭州市民已经在前几天的电视上见过他,他已成为街头巷尾妇孺皆知的人物,人人争睹为荣。……在如此的热闹之中,坐在轮椅上的霍金备显孤独。回顾其不平凡的一生,他必定百感交集。 ——吴忠超:《霍金的杭州七日》 为出席在中国杭州举行的“弦理论会议”和北京举行的200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霍金于2002年8月9日抵达中国。此后的几天内,包括中央电视台在内的媒介对霍金在中国的活动进行了巨细无遗的报道,霍金的一系列图书包括《时间简史》、《果壳中的宇宙》等图书一时成为书肆热点,被各种层次的读者争相抢购。吴忠超在8月9日赶往上海浦东机场迎接老师的到来,随后又陪同霍金参加在杭州的各项活动,并担任记者招待会、公众演讲的翻译。 这并不是霍金第一次踏上中国的土地,早在1985年,霍金首次来中国访问就是吴忠超联系的。那次,他访问了中国科技大学和北师大。此后,霍金曾几次问起中国科技大学的情况。在1997年,霍金在剑桥对吴表示了想再次到中国访问的意愿。吴忠超跟国内一些大学如中国科技大学、同济大学、西安交大及一些机构进行联络,但因一些机构的想法不能符合霍金的心意,最后没有成行。 1984年,吴忠超离开剑桥时,还对量子宇宙学中的黑洞创生问题产生了兴趣。这是研究和宇宙诞生同步的黑洞创生的场景,也是黑洞的第三种形成方式。他在1985年就从事这方面的研究。但那个时期太早,计算技巧还未成熟。90年代初,国际上才有人对特殊的黑洞创生问题得出一些结果,这种特殊的黑洞视界的温度和宇宙视界的温度必须相同。1996年以前,在全世界的学术界认为只有特殊的黑洞才能创生。然而1996年吴在梵蒂冈天文台访问的时候,就著手解决了一般黑洞创生的问题。对他的结果,国际同行有些同意,有些怀疑。1998年,霍金等用另外的方法进行计算,同意他的结果,引证他的论文。 在十多年中,吴忠超几乎把霍金的所有科普著作都翻译成了中文。以书为媒,吴忠超与霍金的师生情将继续延续下去。(崔雪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