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乐死”有多远 人道的“放弃生命”不应拒绝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3月18日03:37 人民网-江南时报 | ||
在十届人大会议上,一直有代表向大会提交的有关“安乐死”的议案、建议,表示不应拒绝这种符合人道主义的“放弃生命”。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忠诚在本届人大会议上,受中国另一位医学界重量级人物胡亚美的委托,向大会提交了在北京率先试行“安乐死”并建立相关法规的建议。王忠诚认为医生的天职是救死扶伤,但却不愿看到生命濒临死亡的绝望,特别是那些因病痛度 药物暂时止痛 针对“安乐死”的建议,记者昨日走访了江苏省肿瘤医院和江苏省中医院的肿瘤科,准备真真切切的感受肿瘤病人的痛苦。 在医院病房里,记者并没有看到疼得直喊的患者,只看到在睡觉、聊天和悠闲散步的病人,虽然没有听到痛苦的声音,但从他们消瘦的脸上依然能看到被病痛折磨的痕迹。一位患者的家属王先生告诉记者,这只是表面现象,他们都是注射过止痛药物的,一旦药性过了就疼痛难忍。他的父亲是去年被诊断患上了肝癌的,从那时开始,全家人从老到少就开始了无止境的治病历程。一开始,家人对老人隐瞒了病情,定期带老人做化疗。但因为肝癌疼得厉害,所以今年就让老人住进了肿瘤医院,这样可以在老人疼的时候及时注射止痛药物。虽然全家人并没有怨言,但是给家人经济和精神上带来了极大的负担。首先是兄妹三个每天都要轮流来照顾父亲,每天都要目睹父亲的痛苦,不仅影响到正常工作,大家的体力也大不如以前。其次是经济负担过重,老人每天的费用都在数百元,这对都是工薪阶层的全家人来说无疑是沉重的负担,说是大家平摊,但身为大哥的他还是必须多出点钱。为此,本来生活还富足的他现在已经每天在为钱发愁了。讲句心里话,每次看到父亲因为疼痛而变形的脸,已经四十多岁的他也曾心疼得流泪,真想让父亲就这样过去算了,但想到父亲含辛茹苦的把兄妹三个养大,年迈的母亲仍在家中殷切地期待,王先生又决定只要父亲还有一口气,他就要延续父亲的生命。对于安乐死,王先生认为从中国的传统文化来讲,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尽力延续。但从病人本身来讲,如果真的很痛苦,不如少受点苦,选择安乐死。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许多让人痛心的事情,有不少骨癌和肝癌患者因为无法忍受疼痛的折磨,乘家人不备的时候走上了自杀的道路。去年某段时间内,南京地区的某纺织厂就有两名50岁左右的女工因为无法忍受病痛的折磨而相继跳楼自杀。 癌症很难攻克 据了解,随着传染病的逐年被控制,恶性肿瘤——癌症对人类的威胁日益增大。世界卫生组织根据世界各地区癌症发病率、死亡率和世界人口资料估计:2020年全球癌症病人将增加到1470万人。我国每年有160万人患癌症,近130万人死于癌症,癌症死亡率已占死亡人口的1/5,成为危及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 据江苏省中医院肿瘤科的胡守友副主任医师介绍,现在肿瘤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状态,江苏地区表现得尤为明显。比如启东地区肝癌有“世界冠军”之称,盐城建湖一带,食管癌发病率很高。大城市的肺癌发病率很高,特别是女性肺癌发病率,致癌的具体原因现在还不清楚,可能是与环境、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有关。根据肿瘤不同类型、不同部位(肺、肝、肠等),不同分期(早、中、晚)情况也不同。肿瘤是一个大概念,包括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恶性肿瘤就是癌症。目前来讲,肿瘤是世界性的难题,早期、中期治愈的机会比较大,中晚期能根治的机会就相对很少了。 虽然有一些晚期的癌症患者最后是疼死的,但不是所有的病人都是这样,因为对于“癌痛”处理,现在我国已经做得很好了,基本能够做到无痛。通常用的止痛药有“三阶梯”之说:第一阶梯:非吗啡类(普通级别),比如芬必得、阿司匹林等;第二阶梯:弱吗啡类,可待因、可待因混合治剂等;第三阶梯:吗啡类,比如杜冷丁(强止痛药)。对于“针剂药物”,止痛好,但是持续时间很短,基本上持续2到3个小时,容易使患者上瘾。现在,临床上把吗啡制成“缓释片”,一天只要吃两粒就可以,但是,也是因人而异的。还有“贴剂”,比如芬太尼,是通过皮肤吸收治疗,能够解决晚期病人无法口服的问题,一贴能维持72小时,它的治疗效果也很好,价格适中,和吗啡类药同属医保范围。对于特殊的疼痛,用“硬膜外置管”能持续麻醉止痛。现在在江苏省中医院住院的病人基本没有疼痛的问题了。虽然止痛很重要,但目前医院对止痛药的应用把关也很严格,须专门办理“麻醉卡”(包括门诊的患者),方便了病人治疗,也提高了癌痛患者的生活质量。 “安乐死”起争议 虽然有专家提出了在北京试行安乐死,但大家对此却众说纷芸。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反反复复论证过“安乐死”的话题,但现在也只在极少数国家、地区进行。在两会期间,就有专家提出反对意见,至于能否实现“安乐死”,不仅要看人们对待死亡、疾病的态度,也要求该国有比较领先的医疗水平。如果医疗水平不行,又可实行“安乐死”的话,可能医院会很容易认为某种疾病是绝症,使病人失去治疗的信心,寻求“安乐死”,这会造成“安乐死”的滥用,对社会发展不利。 江苏省中医院肿瘤科的胡守友副主任医师认为“安乐死”是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要考虑到方方面面。临床上,在中晚期的患者中往往有着“疼痛”之外的痛苦情况。比如肺癌患者,肺逐渐被癌细胞代替,肺就失去了肺原本的功能,呼吸困难,处于缺氧的状态,就算接氧也不能缓解呼吸困难的状况,所以,这种病人常常是被活活憋死的。生不如死,没有疼痛,却遭受极大痛苦,对于这类病人,要有尊严地死去是很难的。那些病人要安乐死,医生却没办法成全,因为,没有相关法律的保障。在严格对病人状况进行把关,同时也有法律保障的情况下,胡主任很支持“安乐死”的实施。 本报记者黄苏娟
订新闻冲浪 互动点播 赢彩屏手机MP3播放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