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采访一起学生家长投诉时竟遇校长阻挠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3月18日15:03 海峡都市报 | ||
本报讯 不同班男女生谈话就是谈恋爱?昨日,读者陈先生拨打本报新闻热线0591-7095110反映,福州十八中的老师规定学校的男女同学不能谈话,他就读于该校的儿子晓龙(化名)、外甥女晓珊(化名)因为经常谈话,老师认为他们在谈恋爱,表兄妹两人竟只能用手势交流。经报社安排,昨日下午,记者来到福州十八中采访此事,不想多次受到干扰。该校林校长当着记者的面问班主任:“他父亲干什么的?”“是干部还是什么?”“职工是吗?在哪个单位?”并对记者说,“你要登学校名字,我能够那个你……” 记者到福州十八中时,传达室让记者到3楼校长室找林校长。在校长室里,当记者表明来意,林校长突然问道:“你们记者现在都是招聘的,都是合同工,是吧?你们合同工没稿写就没钱,是不是?……”接着,林校长又让记者出示证件,记者递过记者证后,校长一边仔细查看,一边说道:“你们记者不能拿着记者证……说要怎么样怎么样……”随后,校长叫来了晓龙和晓珊的班主任。 就在记者采访期间,林校长几次打断记者和班主任的谈话,并声称“不让(记者)发这个稿”,以下是对话实录: 校长问晓龙的班主任:他(晓龙)父亲叫什么名字? 班主任:他父亲姓陈,名字我不知道。 校长又问:陈什么?(转向记者)他父亲叫什么? 记者:我不知道。 …… 校长接着问班主任:他父亲干什么的?表(格)上写着什么? 班主任:很多单位变了,表上没写。 校长再问:是干部还是什么? 班主任:普通的职工。 校长:职工是吗?在哪个单位?你查一下…… …… 校长(对记者):我跟你讲,如果你明天要发什么稿,必须要经过我们同意,没有经过我们同意,我马上给×××打电话…… 当记者核对两位班主任的姓名时,校长拒绝回答:“没有必要告诉你。我马上通知×××,把你这篇稿子扣下来,不让你发这篇稿。你要登学校名字,我能够那个你……”记者问道,“那你打算把我怎么样?”校长改口道,“没把你怎么样。” 记者刚下楼,就听见校长从三楼喊下来,和老师、门卫说着什么,此时该校各班陆续放学了。是孩子父亲撒谎,还是老师有所隐瞒?为了核实此事,记者决定再随机采访班上的同学。刚走到晓珊所在班级的门口,就见两名男老师追了过来,一个拽着记者的胳膊往外走,一个跟在后面,说,“校长不同意调查,这事就到此……” 昨晚9时,家长陈先生打电话给记者,让记者千万不要登,“今天傍晚老师找了两个小孩……孩子回来后哭了……” 快刀短评:有话好好说 面对家长的反映,面对记者的采访,林校长非要调查家长的单位、职位,非要“那个”记者不可吗? 西方有句谚语:出发点是好的,结果一定是好的吗? 即便家长的反映是事实,从预防早恋的角度出发,校方的初衷无疑没存坏心眼,结果的好坏则取决于跟学生的沟通,跟家长的沟通,跟媒体的沟通等等。 同样,记者的出发点也是好的,为的是让读者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为的是构建校方和家长间的交流平台,但是结果确是事与愿违—— 原本是正常的采访,但是林校长却把重点放在记者是不是合同工、能不能发稿这些与新闻毫无关联的细节上。 沟通是家长的权利,同样是林校长应尽的义务。但是林校长却始终没有把注意力放在了解家长的想法、孩子的想法上面,却喋喋不休地盘问家长的姓名、单位、职位。我们不知道,林校长急着了解家长背景究竟是为了什么?会不会把对家长背景的调查坚持到底?我们更不知道,这种调查会不会使这两个孩子,或者使其他更多的孩子蒙上心理阴影? 中国有句俗话:有话好好说。从教育孩子的角度出发,林校长完全可以坐下来平心静气好好说话。 (本报记者 魏洪平/于伟)
订新闻冲浪 互动点播 赢彩屏手机MP3播放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