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人看伊拉克:水比油贵 奔驰跑公交 雇老外做事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4月09日11:16 新桂网-南国早报 | ||
新桂网-南国早报 记者邓志勇 通讯员卢炫荣 叶晓春,是百色车务段兴义车站的助理值班员。这段时间,伊拉克战事日趋激烈,有一座小城镇——卡尔巴拉,更是牵动着他的心。因为那是他曾经生活和工作过的地方。4月7日,叶晓春接受记者采访。 富得冒油 17年前,叶晓春还是个20来岁的小伙子,那时还在四川省工作。1985年3月,他通过劳务输出到伊拉克,就一直在距巴格达80公里外的卡尔巴拉工作,帮助当地修建一座大型的石灰厂和水泥厂,1987年1月才回国。 在叶晓春眼里,17年前的伊拉克是个富得冒油的国家,因石油资源丰富,燃油价格低得让国内不敢想象。伊拉克的货币叫第纳尔,当时一个第纳尔约合3美元。在那里买一公升的优质汽油只需要两毛钱人民币,但是,当地的水却比油还贵,买一公升的水需要相当于2元人民币的第纳尔。卡尔巴拉气候炎热,夏天灰尘很大,如果用水洒地一会儿就蒸发了,当地人就用柴油泼洒在地上除尘。 在伊拉克,都是用燃油火力发电,老百姓用电全部免费。当地临街商店都装上霓虹灯,橱窗都是落地玻璃,24小时灯火通明。由于伊拉克夏季气温最高可达50摄氏度以上,工人们的住处、食堂和工作的车间都有空调。叶晓春所在厂方规定,工人们必须每月消费数额很大的用电定额,用不完定额的要受处罚。 叶晓春在那里工作了将近两年的时间,主要从事机修工作,每月工资120美元。当时,在伊拉克工作的中国工人一个月生活费为30至40美元,每人每天配给的肉类食品1公斤,主要是鸡、牛、羊肉。当地的蔬菜很少,且品种单调,常常是一种蔬菜要连续吃几个月,中国工人很难习惯。 每天配给的肉类食品太多,中国工人吃不完都把东西放进冰箱里,这在中国人看来是勤俭节约,会当家,是很正常的。但伊拉克的管理人员对此却极不理解,他们认为只有给工人吃好,保证有足够的食物和营养,才有力气干活,才不会生病。如果工人生病了,他们要花费的钱更多。所以他们不允许食堂储藏食物,要求统统按每人每天的配给量做给工人吃,吃不完的宁可倒掉。 叶晓春在那里工作了将近两年,1987年1月回到北京,他用自己挣得的美元在免税商店里换取了“几大件”(当时不允许兑换,只许用来购换实物),如日本产的21寸大彩电、高档双卡收录机、冰箱、照相机、手表、洗衣机等,这在当时已经是非常小康的水平了,着实令周围的人羡慕不已。 巴格达印象 叶晓春工作的所在地卡尔巴拉是伊拉克的一个中小城市,城区面积与百色市相差不大,距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仅80多公里。中国工人们忙碌了一周之后,在周末都喜欢成群结队到巴格达游玩。巴格达道路很平坦,都是柏油高速公路。道路多为4车道,车辆都是单向行驶。80公里的路程,坐中巴车去只花半个第纳尔。巴格达“的士”较多,公交车以中巴为主,也有大巴,多为日本的三菱车和奔驰大客,但乘客不多,常常只有四五个人乘坐。 他说,巴格达的市民很富裕,生活十分悠闲。当地一般家庭都有一至二辆小车,做生意的人家还有一二辆货车,就连乡下的农户都有好几台拖拉机。巴格达市区车多,且速度快,24小时车水马龙,但行人都很遵章守纪,穿越马路都自觉等绿灯亮后走人行横道,汽车驶到人行横道前都会自动减速,避让行人。 在叶晓春眼里,当地人很有钱,基本上不干活,工厂大多雇请外国人工作,像他所在的水泥厂里,就有不少来自中国、日本、菲律宾和法国的工人,当地人则整天坐在咖啡厅里休闲聊天。伊拉克的工业品以进口为主,粮食也大多是用石油换的,地里种得最多的就是椰枣,遍地都是。普通老百姓都有别墅,在巴格达郊外能看见许多三层楼的别墅,大多带有花园、游泳池、健身房等设施。 提起当时的巴格达,叶晓春啧啧称赞——非常漂亮!城里有很多三四层的立交桥,设计美观。巴格达城里的高层建筑不多,大多为七八层的楼房。幼发拉底河穿城而过,显得平坦而富饶,这里是古代文明的发源地,留下了大量的古老建筑。街心花园、喷泉、雕塑、绿地,现代的和古老的建筑物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星期天,厂里的当地朋友给叶晓春当导游,到巴格达参观清真寺、无名英雄纪念碑、古巴比伦空中花园。叶晓春说,他在巴格达最大的清真寺前留过影,就是前几天中央电视台直播节目中,经常出现在画面的那座圆顶的建筑物。看到它一次次在电视中出现,叶晓春心里总是隐隐约约的担忧:千万不要被美英联军的飞机炸了! 朋友,你可平安? 叶晓春认为伊拉克人对中国人是十分友善的。他说,当地人对中国人很友好,有时候出去办事想搭顺路车,碰到开车的伊拉克人,不管是大车、小车都会主动停下来,他们会先问China(中国)?Japan(日本)?得知是中国人,就会竖起大拇指说“Chinagood”,主动邀请中国工人上车,捎上一程。 在卡尔巴拉水泥厂,有一位当地的工头名叫艾哈迈德,与中国工人相处关系较好。经常邀请工人们到他家里作客,教会中国工人一些日常用语,叶晓春就用中文把阿拉伯语的发音记下来,慢慢地就能与当地人进行简单的交流了。 艾哈迈德待人热情,到了周末都主动开着自己的小车把中国工人送到卡尔巴拉城里和巴格达游玩,有时还带着大家到幼发拉底河边钓鱼。河里的鱼很多,所以市场上的鱼都很便宜。当地人绝对不吃没有鳞的鱼,他们认为是冒犯神灵的。一次,叶晓春在河里抓到一条9公斤重的团鱼,艾哈迈德看见后急得双脚直跳,嘴里“哇哩哇啦”大叫,拼命打手势要把鱼放回河里去,之后,又闭上眼睛,手抚胸前祈求真主保佑。 伊拉克的气候炎热,一天下午,水泥厂的输水管道爆裂,中国工人赶紧抢修。因为温度太高,不到一个小时,就有两名工人晕倒。艾哈迈德赶紧开来自己的汽车,把病人送到医院抢救。 近来,伊拉克战事日趋激烈,叶晓春很同情当地的老百姓。他说:“发生战争,遭殃的总是老百姓。如果不打仗,老百姓会很富裕,老百姓就可以过和平、幸福、安宁的日子。像巴格达那么漂亮的一个古城,如果被战争毁掉很可惜!” 叶晓春说,当他从电视上看到美英联军打到卡尔巴拉的时候,他很为艾哈迈德一家担心。艾哈迈德现在怎么样了?他曾经参加建设的卡尔巴拉水泥厂、石灰厂现在是否已被战火摧毁?这成了他心里的一个结。战争,不断勾起叶晓春17年前的美好回忆。他真诚地希望伊拉克永远平安。 作者:邓志勇 卢炫荣
订新闻冲浪 关注重大事件 新浪万千新闻任你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