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毒女”先开心锁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6月26日11:13 东方网-上海青年报 | ||
近年来,女性吸毒人员数量增长迅速。据上海市禁毒委员会统计,目前本市登记在册吸毒人数中,女性吸毒人员占到总数的20%左右;与2001年前相比,上升了22%。 面对越来越多的吸毒女性,人们的关注视角目前主要仍集中在吸毒原因、社会影响等几方面,而对于这些女性在戒毒过程中以及回归社会后所暴露的种种心理问题却大大忽视。 专家告诉记者,依赖性强、性格柔弱,决定了吸毒女性有着不同于男性的心理特点。她们的确需要科学的关爱以重新融入正常的生活。据悉,现在已有部分心理专家和社区志愿者对吸毒女性给予指导。但仅仅靠其力量还远远不够,需要各方综合努力,帮助吸毒女性冲破毒魔的控制。 (本版撰文/记者王骞 龚小莉) 这间20多平米的屋子里,充斥着参观者纷乱的脚步。歪斜在一旁的绒毛玩具、录音机,让这里有种家的气氛,但沙袋上的斑斑痕迹、墙壁上混乱的字迹、被人大力撕坏的白纸又让人感觉怪异,这间屋子,正是上海市女子劳动教养所的宣泄室,每个劳教人员都可以在其中寻求心理平衡。 上海市女子劳教所内关押着全市所有女子吸毒劳教人员。所长宋冰告诉记者,这里的女性吸毒人员,一半以上为30以下的年轻女性,文化水平普遍不高。与男性吸毒人员相比,女性对毒品有着更好的药理感觉,因此上瘾快、毒品依赖性强,更难戒断。而女性特有的生理周期,造成她们心理状态很不稳定,心情波动现象严重。设立宣泄室,就是为了让她们有个发泄的封闭空间。劳教人员只要感觉情绪低落,就可以向管教人员申请,到宣泄室独自待上一阵子。 “她们承受的心理压力,不是普通人能够体会的。”经常到女子劳教所,为管教人员提供心理辅导工作的刘素珍老师,在电话里向记者介绍道:女性对社会普遍存在恐惧感,即使生理上戒了毒,心理上也很难迅速戒毒。她们实在需要更多的温暖。 据悉,为了解女子吸毒人员的心理特征,从而可以对症下药,帮助其早日摆脱毒品的控制,女子劳教所除了请心理专家上门指导,一些管教干部还在选修大学心理课程。在上面所提到的宣泄室里,劳教人员可以选择听音乐、向布娃娃倾诉等柔性宣泄方式,也可以通过打沙袋、大喊大叫等“硬性”宣泄方式,调解舒缓心理压力。 经常去劳教所看望她们的不仅有心理专家,还有一批社会志愿者,但宋所长认为,不少女性吸毒者早已被家庭抛弃,即使走出劳教所,一时生活也没有着落,往往又容易回到吸毒者的圈内。社会对于吸毒者,尤其是女性吸毒者的歧视不是短时期内即能消除的。她呼吁,这些女性吸毒人员,极其渴望回归社会,社会和家庭应该给予她们足够的关爱和理解。 >>>典型案例 重组家庭少温情 花季“毒女”走老路 金子(化名)今年19岁,花一般的年龄,花一般的容颜。可就是她,17岁时被毒品吸引,陷入白粉的泥淖,抽不出身来,一直苦苦挣扎到现在。 她曾是个开朗的小女孩,15岁那年,父母突然离异,和父亲关系本来就不密切的金子被判给了母亲。一年后,母亲又重组家庭,在金子眼里,继父完全是个陌生人。忙于照顾新家的母亲,和金子之间的沟通日益减少。这个处在青春叛逆年龄的16岁女孩,开始和家庭渐渐疏远,在心里,她觉得自己是个被家庭抛弃的流浪儿。 失魂落魄之际,结交了一群吸烟喝酒的青年,她没有料到,他们递过来的第一支烟里混有海洛因。一口、两口,白魔在虚无的烟雾间将她牢牢控制。直到去年,她在吸食毒品时被公安人员发现,被送进了女子劳动教养所。而她的家庭直到此时,才了解真相。 在劳教所,金子的坚强向善是有目共睹的,作为嘉奖,劳教所给了三天探亲假。假期的第一晚,金子没有回家,母亲打电话到劳教所询问,才发现事情不妙。果真,在毒友处找到了金子,回到劳教所,一切又从头开始。 心理医生刘老师认为,金子被毒品吸引完全是为了避世,如果家庭和社会给她的关爱更多些,她决不可能走到今天这一步。
两性学堂--关注两性健康 学习两性知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