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会+公司+基地+农户=农民致富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8月02日06:51 大连日报 | ||
―――农村新型科技合作组织普市特种粮协会调查王朋志君本报记者石家家市场连着专业技术研究协会,协会连着公司,公司连着基地,基地连着农户,结果等于什么?———等于27个乡镇1万多户农民会员的共同体;等于累计引进、示范、选育、推广特种稻新品种216个,十数次获全国、省部级金奖;等于出口日韩优质米、香米13920吨,收入3340万元;等于带领农户发展鲜食玉米,产生经济效益5400万元;等于帮助农民增收5162万元,扶贫困难户1160户,使761户脱贫。这是我市一个新型的农村民间科技合作组织普兰店市特种粮研究协 它的做法受到国家、省、市有关部门的肯定,在全国推广。今年4月,它被评为大连市惟一的“全国星火计划先进集体”。近日,记者深入普兰店市特种粮研究协会进行了采访。 组织化:发展农业技术的重要途径 普兰店市特种粮研究协会的前身是该市莲山镇农民于1994年组建的“普兰店市特种稻研究协会”,提起它,现任普兰店市科技局局长、时任莲山镇农民技术员的谢辉很有一番感慨:“当时发生的一件事,使我意识到,农业科技含量低,经济效益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 那是1992年初春,谢辉得知中国农科院培育出了香稻新品种,和几个科技户商量后,他进京背回95公斤香稻种,在高瓦房村试种50.3亩,一举成功,亩产达到400多公斤,产值2000多元。但当他们想保存和发挥好宝贵的种源,推广这一高效农业技术时,却犯了难:农民组织化程度很低,一家一户高度分散的经营模式,使乡镇农业站的技术推广服务功能很弱,组织这样大的事,方方面面都得考虑,他们没精力搞,农民自己更是办不了。这促使他们开始思考农村科技组织和体制创新的问题,于是十几个水稻科技户、专业户一发动,大连市、普市科协一支持,这个协会成立了,后来发展为特种粮研究协会。 普市丰荣办事处农民柴万春对“组织化”有自己的理解。他有很多顺口溜,他说原来是看着市场两眼抹黑,一号召栽辣根种葫芦,就一哄而上,“葫芦开瓢,辣根垫道,小茄子不要”;提倡养猪,猪多了就“老母猪进城,育肥猪散放,小猪崽流浪”;等等,就是“多了砍,少了喊,不多不少都不管”的局面,又没有稳定的物资供应和产品销售渠道,经济效益自然上不去。后来柴万春加入特种粮研究协会,协会经常向他推荐新技术新品种并提供产前、产中技术指导和产后收购、加工和销售,搞专题技术讲座,“种起庄稼来心里有了底,踏实多了”。柴万春种了5亩,由研究协会买断知识产权并在海南三亚繁种的非转基因高油大豆“中作983”,平均亩产250多公斤,收入达到5406元,他本人还在协会的全员大会上受到表彰鼓励。 实体化:农村科技合作组织的关键 大连市目前有400多家农业专业技术协会,普市特种粮协会是其中发展最好的协会之一。市科协有关人士表示,其中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有自办实体的支撑。记者的调查也印证了这种说法,实体化是农村科技合作组织发展壮大的一个关键因素。 据介绍,早在1986年,普市莲山镇就成立了3个农民研究协会,但不到3个月就解散了,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实体,协会形同虚设。普市特种粮协会成立之初,就有11位农民自筹10万元,成立了特种粮研究所,这就是后来大连市特种粮研究所。这个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企业法人,是特种粮协会与市场对接的切入点。更重要的是,它与农户构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通过利益驱动,科技带动,会员发动,将农民动起来,通过产业化带领农民进入市场。 搞农业有句行话,叫作“先试验后推广,稳产高产有保障”,引进、试验、培育新品种,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技术支持,更要承担一定的风险,这当然不是一个农户能办到的。作为会员利益共同体的协会,就通过特种粮研究所承担了这一任务。1997年研究所引进中国农科院“中糯一号”鲜食菜玉米,分春夏两季试种,均获得成功,并以较高的黏性和适口性博得消费者的青睐。此后该玉米向农户推广,1999年春天播种4000亩,小麦下茬播种6000亩。作为独立法人的研究所又开始跑市场,建立销售渠道,当年就实现总产值1000万元,亩增效800元,共增收800万元。10年来,以大连市特种粮研究所这一企业为载体,普市特种粮研究协会先后引进特种稻新品种216个,先在试验基地试种,然后向农户推广,化解了农户的技术风险,减少直接经济损失1000多万元。 化解风险的同时,这个利益共同体还分散了农户的成本投入。记者在研究所章程中看到这样的条款:“分配当年税后利润时,应当提取利润的10%列入研究所法定公积金”、“研究所公积金用于弥补公司的亏损,扩大公司生产经营或者转为增加公司资本”。近年来,这个研究所用于特种稻、特种玉米、高油大豆、特用地瓜引进、试验、示范、推广的资金就达34.1万元。同时,他们的经营范围也由单一的特种稻向特种玉米、专用大豆发展。对减产歉收的会员,研究协会还通过公司给予道义上的补贴;对稻区的困难户,已无偿提供特种稻、特种玉米、高油大豆种子1.55万公斤,先后扶持困难户1160户,已有761户脱贫。 产业化:订单农业对接农户和市场 皮口镇城关村的李保生去年与特种粮研究所签订了200亩地的特种稻生产合同,出口日本,一年就赚了12万元。越来越多的人和李保生一样,从这种“公司+农户”的订单农业中获益。李保生说,这种经营模式的好处在于,特种粮研究所架起了农户与市场的桥梁,从新品种的引进、推广,产前培训,生产资料、种子、农药、化肥的提供,到产中技术指导,产后收购、加工、销售等等提供了几乎一条龙的服务。而公司对市场的把握能力自然要远远强于单个农户,农户只要按照生产合同进行生产即可,风险大大降低。 今年春天,新华社、辽宁日报等媒体披露了普市特种粮研究协会“莲花山”牌绿色食品大米顺利突破由原来56个受检项目增加到121个的“绿色壁垒”,高价出口日本的消息。“莲花山”牌大米自1999年被批准为绿色食品大米后,该研究所以此为筹码,利用规模优势,在与日方谈判时,提高价格,并增加了出口数量,1999年出口日本1270吨,以每公斤高于市场价70%的价格收购,为当地农民增收200多万元。2000—2001年,该研究所向日本出口大米4300吨,今年已与两家日本米商签订了8000吨出口合同。该研究所今年又新上了国内先进的日加工能力50吨的大米流水生产线。“订单农业所产生的规模化、品牌化效应不可估量”,市科协有关专家这样说。普市特种粮协会的“莲花山”牌红香米、“越富”优质米曾获中国科技之星国际博览会金奖;鲜食糯玉米也已占据大连市场。 订单同时也规范了农户的生产,每个农民手中都有栽培技术规范要点,对化肥、农药、除草剂等的使用都有严格规定,收获脱粒,统一进行。该所的大米能顺利通过121项出口标准检测,与规范的生产过程密不可分。 今年,普兰店市特种粮研究协会已引进八大作物特种粮新品种69个,落户“新品种风险科技园”;已落实对日本出口大米合同7000吨,“中作983”高油大豆繁种6000亩,鲜食玉米1100亩,还开发了“黑色玉米、紫色地瓜”等,涉及订单农户4039户,预计可为农民增收1100多万元。
笑话段子、整蛊短语精彩无限 难以形容的开心感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