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专业毕业生不再吃香了?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8月22日09:09 解放日报 | ||
IT专业风光不再了吗?本市某重点高校近日作了一番统计,2003届本校IT专业毕业生的平均月薪为2400元,人才供需比1:3。放在整个就业“大环境”下来看,已经算是不错,但相比于前些年,却是“每况愈下”。2000年,IT产业迅猛发展时,该专业毕业生的平均月薪为5000元,人才供需比在1:20以上;2002年月薪降到3500元。就业趋冷也影响到招生,前些年该校IT专业高考录取分数列全校各专业前三名,如今已被“甩”出10名之后。据悉,这样的状况在高校比较普遍。 行情如此下跌,IT人才真的过剩了吗?一些高校专家和IT业界人士指出,目前全国高校计算机类专业在读生有50多万,每年毕业生十几万,供给量大,但内涵与需求不匹配。 经历了初创期,成长中的IT企业越来越需要专门化人才。IT领域人才可分为软件工程、信息系统、嵌入式系统、项目管理、影视制作、游戏动画等许多种类,缺口都很大,但目前大多数高校培养的都是统一“规格”的人才,即懂计算机理论,会一些基本操作,但缺少特长。前几年IT人才需求“热销”,导致不少高校在招生时仓促上阵或一味扩招,没有很好地考虑人才培养的定位问题,也缺乏对市场需求的预测。 IT专业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弱,也显示出与企业需求的不匹配。某著名跨国企业的一位负责人为记者算了笔账:信息类专业的毕业生进入企业后,至少要花一年时间对他们进行培训,帮助他们了解市场流行的技术,熟悉业务流程,教会他们遇到技术问题怎样寻求解决方案,企业在每人身上的花费高达五、六千美元。大公司对新员工开展培训必不可少,但比较理想的培训期为三个月。所以,许多IT企业宁愿聘用有工作经验的人,而不是应届大学毕业生。 对此,不少教育界人士指出,IT专业人才仍有广泛需求,但各高校IT专业一定要在细分市场后,结合自己学校原有的学科优势,进行准确定位,办出特色。IT专业低年级学生学习通用型知识,到了高年级就可以通过选修课、或参与导师的研究项目进行专业方向分化。同时,学校与IT企业还应探索“零距离”合作。如去年底,上海交大与微软、Intel、IBM等8家国际著名的IT公司正式签约,使之成为交大软件学院学生毕业实践基地。学生在企业工程师指导下,扮演“准员工”的角色,参与企业软件开发任务,为期8个月。这批学生今年毕业,成为企业的“抢手货”。本报记者徐敏
投票! 赢超酷腕表式手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