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小区半小时被请出门 农民雕像不能进小区?(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8月29日05:55 新华网 | |||
农民雕塑进小区半小时被请出门 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硕士研究生张建华的一组关于“庄塘村冬日村民”写实雕塑上周末搬进了今典家园社区,掀起了轩然大波。小区居民称好的、反对的甚至动怒的都有,以至 今日美术馆工作人员不得不在半小时后搬回了这些作品。 这组主题为农村村民生活的写实题材的雕塑共有12个人物,有乡村教师,有进城的民工,有晒太阳的老太太,有孩子进城工作后孤独的老人,受到雕塑界的好评。把这组作品搬到小区内展览,“村民”和出入电梯的“城里人”本身就是一幅有意思的作品。《北京青年报》 反方观点 艺术美不能逮哪儿安哪儿 在艺术上和生活中,审美标准是不能随意混淆的。生活当中不好看的人或事物,搬上艺术殿堂就可能是美的,只要你有足够的艺术功力来表现,甚至恐怖也是一种艺术美。但是这种艺术美不可以照搬到生活中,否则就会美得不是地方,引起反感、愤怒、害怕等情绪就很正常。不同标准的美各有其适应的环境和场合,所以贵在“美得其所”,才会显现价值。就像这些很艺术的雕塑,不能逮哪儿安哪儿。 艺术雕塑与周围环境及人们的心理得达到和谐,“文化艺术进社区”的思路很好,但应多以生活眼光来选择作品,不要混淆了艺术与生活的界限。艺术毕竟是高于生活的,若再举办这样的展览首先应考虑的是人的直观感受,以生活的视角来看,尽量贴近生活中的审美标准和习惯。先要让居民喜欢,才能美化生活、点缀心情。(文/潘凤亮) 艺术怎能强迫欣赏 看到这则新闻,我想到罗中立的油画《父亲》。这幅油画问世有二十多年了吧,也从来不听有人斥之“丑陋”等词。那为什么这12尊村民雕塑会引起如此之大的反对声呢? 这里面包含一个简单的道理:艺术欣赏,不能想当然;业内看好,不等于所有人都一定要看好。最近出现一些“业内”看好的行为艺术作品,但在很多“业外”的眼里,简直是粪土不如。但这怎么能怪罪到人们的欣赏水平上去呢? 小区是人们生活休息的地方,轻松是第一位的要求,人们当然愿意看到一些更为“鸟语花香”的景象,你没有权力让人家出门就看到一些沉重的东西。小区不是美术馆,在那儿,你尽可以把你的“艺术感觉”无限放大,哪怕是让人“审丑”,他如果不愿意,他尽可以不去。你自己感觉再好,或“业内”感觉再好,也不能成为你强迫别人接受的理由。(文/郭之纯) 正方观点 鄙视农民就是鄙视自己 显然,两种意见的分歧已经超出了对作品艺术性的评价,隐含着城里人对乡下人的情感、态度和认知,也引出了较深层次的问题。 由此想到,不久前在某大城市发生的进城农民被无端拘禁、穿布鞋被罚款,甚至走路姿势不好都要遭训斥的一连串怪事。说直白些,总是有一些城里人看不起乡下人,变着法子欺负他们。活人尚且不招待见,何况雕像? 乡下人文化低、见识少,举止言谈、穿戴打扮不仅不靓,而且很土,这是现实,没必要掩饰。但我们不应忘记,如今的城里人都是乡下人演化来的,两三代之前,甚或我们自己就曾经是乡下人,我们的家人、亲友或许至今还在乡下,怎么能够因为自己住在城里就看不起农民了呢?城市生活改变了我们许多,文明了,进步了,时尚了,但这需要过程,不会一蹴而就。以偏见鄙视农民,实际上就是鄙视我们自己和先人。 随着社会的进步,城市化的发展,会有更多的农民走进城市变为城里人。每年近一亿的农民进城绝非小事,如何看待、善待他们,也绝非“驱逐”农民雕像那样简单,城里人应该好好想一想。(文/一刀)(来源:北京娱乐信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