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南果有点“涩”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8月29日08:17 千华网-鞍山日报 | |
不论是南果梨品质和口感,还是每年收梨商贩开出的收购价格,海城市王石镇朱葛岭、庙宇、金坑等村的南果梨都要高出一截。8月24日,距离南果梨采收还有10天左右时间,记者来到满街弥散着浓浓南果芳香的朱葛岭村。 53岁的刘天旭是王石镇朱葛岭村莳弄南果梨的一把好手,至今他家好几株梨树果龄已有70年历史。另外家中60多株尖把、雪花梨,和刘天旭的岁数差不多。 几天没下雨,老刘把自己的“巨力”开到半山腰,忙着给梨树浇水。梨农一要有手艺,二要肯下工夫,一车一车地把水运到山腰,还得再一桶一桶地挑到山顶给树浇水。 早些年海城市开展科技下乡时,有人曾向刘天旭提出建议,把尖把、雪花这些梨树砍去,腾出地方好栽上南果梨。老刘却抚摸着一棵棵梨树,“祖辈留下来的家当,怎么能在我手中败落。有句古话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我既是前人,又是后人,对树负责就是对后代负责。”尽管尖把、雪花梨价不高,老刘说不指望靠这些老树赚多少钱,每次上山能看到它们郁郁葱葱,心里就感觉畅快。刘天旭曾在5年前用自家梨树引种出十多株南果梨,挂果虽比不上新品种,但用原始方法炮制,老刘坚信这些苗是“正宗嫡传”,口味儿绝对对得起消费者。 没念过多少书的老刘却十分喜欢看书,这些年从书本上学到不少东西。“矮化密植”等南果梨方面新技术老刘早有耳闻,对于这些老刘只是比较感兴趣,剪枝方面的知识还真让他运用了不少。最近几年,老刘把枝条修剪得越来越稀疏。“不能单要产量,现在不是产量高才能卖上好价钱,买家对个头和质量要求更高了。”前几年收梨客商对质量不太注重,什么样的农药都能用,现在不可以了,农药残留太高,市场上根本卖不出去。刘天旭对梨市出现的新变化娓娓道来。“现在新技术新方法不是咱想不想用的问题,随着南果梨品质的不断提高,有些技术用也得用,不用还得用,不然卖不上好价钱。” 去年9月3日鞍山的水果商过来收购他家3000多公斤南果梨,每公斤3.9元,价格稍低些,但老刘不是太在乎,多年交往他和这几个常来的水果商相处很好。收梨前后一个电话,多年交情的梨客直接把车开到他家地头,一两天几十株梨树就能全卸完。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整个朱葛岭村没有几户人家会把梨存进气调库,梨客一来现买现卖已成习惯。刘天旭4年前雇了一台推土机,在家门前推出一个地窖,卸树之后的果品放进地窖,也能保存个把月,不过南果梨例外,地窖很难保存。眼下老刘有点按捺不住,往年这几天梨客们早该把电话打过来了,今年却一点动静也没有。昨天他主动给一个熟识的梨客挂电话,对方告诉他:“今年梨价比不上去年,朱葛岭梨好,害怕你们不卖,过几天看看行情再说。”其实记者从海城市林业局获悉,2003年南果梨的产量是去年的1倍,接近10万吨。素来以“物以稀为贵”占尽优势的南果梨,同样会面对“丰产不丰收”的境遇。 邻村有冷调库,不少果农打算先把南果梨屯起来,中秋或是国庆节时好卖个大价钱;也有人把希望寄托在新近成立的“南果梨协会”上。刘天旭有自己的看法:今年屯梨的特别多,价钱照样不会有太大起色。老刘顺手从树上摘下一枚果实,一边吃一边告诉记者:“本来香甜可口的梨,现在吃到嘴里,怎么感觉有点涩?”南果梨产业不断做大做强的过程中,对果农的要求越来越高,果品质量要原汁原味,产量还要不断增加,老果农刘天旭感觉有些力不从心了。 记者马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