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血缘一线牵续:受血者托本报捎家书致谢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8月29日14:12 北方晨报 | |
辽宁、上海两地的“生死速递”救援大行动终于在8月27日晚于上海长海医院血液科病房内成功地实现了生命对接。从蒋贵宝的造血干细胞全部被“种植”到患者体内的那一刻起,考尚军的血管中就不断生长出与蒋贵宝同一血型而富有活力的血液——B型血。昨日上午,当考尚军的妻子给丈夫送午饭时,记者遇见了她,她特意向记者倾诉了他们在“幸运”降临后,对这位从未谋面的血脉相连的兄弟心存的感激之情,并特别委托本报给“大哥”蒋贵宝捎回了一封情真意切的家书。 漫漫“寻亲路” “谢谢您给了考尚军第二次生的希望,谢谢大哥的救命之恩。”考尚军的妻子曹英姿在给“大哥”的“家信”中是这样写的。回忆起当初全家给丈夫寻找骨髓的艰辛,曹女士在写信给“大哥”时,几次中断了书信,泪水不断地打湿了信纸。她说:“我对大哥想要说的心里话实在是太多了,我想还是我们有朝一日见面时,当面对他讲吧。” 考尚军的妻子告诉记者,去年8月份考尚军被确诊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从此就踏上了漫长而又艰辛地寻找相匹配的造血干细胞的征程。 今年6月的一天,在经过艰难的寻找后,他们终于接到了与蒋贵宝配型成功的消息。 本报“做媒” 带给“蒋大哥”问候 昨日中午,曹女士给丈夫送去了一“保温瓶”的大米粥,记者随同她一同通过血液科病房长长的探视走廊后,透过玻璃窗与考先生进行了一次“近距离”的对话。刚刚做完大手术的考先生脸色比手术当天红润了许多,声音也明显有了力气。当记者把远在辽宁的蒋贵宝委托本报带给他的祝福转达给他后,考先生激动地对记者说:“感谢蒋大哥,希望通过贵报,把我的祝福带给他。同时,我也要告诉大家,白血病并不可怕,希望所有的白血病患者都乐观地战胜它。” 曹女士透过窗口望着丈夫,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而与我们仅仅一墙之隔的考先生不断地在病床上向我们做出“V”字型的手势。“真希望有一天您能为我和丈夫同蒋大哥一起照个‘全家福’。”曹女士动情地对记者说,记者欣然接受了她的请求并郑重地代表本报向她许诺:在一个合适的机会里,《北方晨报》一定会为蒋家和考家牵线搭桥,帮助他们两家圆千里相见的梦。 骨髓库期待更多志愿者 上海长海医院血液科的冯教授告诉记者,当天考先生的手术进行的非常顺利,目前,患者的身体状况也非常好,医生正在对他进行术后的常规药物治疗。应该说,考先生是幸运的,我国目前白血病的发病率已达十万分之四,全国平均每年新增四万白血病患者,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找到合适的造血干细胞进行移植。一位与考尚军同在该院血液科住院的不愿透露姓名的患者说:“最近听说考先生配型成功并且又成功移植的消息后,作为病友我们真的特别替他感到高兴,我的家人也正在积极努力地为我寻找造血干细胞,但每次都‘石沉大海’,但从他的身上让我们这些病友看到了生存的希望。” 冯教授告诉记者,在我国,造血干细胞的配型成功的几率非常小,而且也是随机的,随意性非常大。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我国独生子女较多,同胞间寻找骨髓供者的可能性小,所以只有动员尽可能多的志愿者加入非血缘性骨髓移植事业中来,才能给患者带来再生的福音。另外,由于社会传统文化和科技发展水平的差异,不同地区的骨髓库规模相差很大,而目前中华骨髓库志愿捐髓者还不到两万人。配型数据的稀缺,导致了我国骨髓移植供者和受者的相配率很低。要解决这种配型成功率低的问题,在加大科普宣传力度,让公众了解和掌握有关骨髓移植的科学知识,克服惧怕心理的同时,应该充分调动和发挥各类群众团体的积极性,组织动员公众志愿者加入到捐献造血干细胞的队伍中来。 今天是考尚军一人的获救,我们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有更多的白血病患者能够通过中华骨髓库配型成功,重新获得新生! 本报特派上海记者 丛妍 又讯 记者牛奔报道 昨日记者获悉,无偿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勇士蒋贵宝已于昨日下午安全返回鞍山,目前正在家中休养。红十字会有关领导到医院看望了蒋贵宝。 昨日早上,省红十字会的领导便来到医院进行慰问。上午10点30分,鞍山市卫生局、鞍钢卫生处的有关领导也来到医院,代表红十字会给英雄蒋贵宝送上了鲜花和彩带。据了解,由于捐献造血干细胞后身体内的钙流失量较大,蒋贵宝目前比较疲劳,四肢经常有麻木的感觉。根据这种状况,红十字会领导决定,减去其他仪式,让英雄尽快回到家中休息。下午3点,蒋贵宝回到了家中。鞍山市卫生局领导同时决定,在三个月后将对英雄进行一次全面的身体检查,以保证蒋贵宝的身体健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