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自杀日:中国已是高自杀率国家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9月11日11:54 武汉晚报 | |
今年9月10日是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自杀预防协会共同确定的第一个“世界预防自杀日”。 一个故事:抑郁症是自杀的头号“杀手” 10日,在天津市心理诊疗中心,一名值班医生向记者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 农村青年A在婚前有五六年的性自慰史。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看到一张小报上有关“长期手淫会造成婚后不孕”的报道,由此产生心理恐慌。结婚后,青年A的性功能产生障碍。家人的不解,妻子的委屈,加重了他的心理负担,患上了抑郁症。一天,他毅然决然地走进厨房,把菜刀的刀刃横在了自己的手腕上…… “抑郁症是自杀的头号杀手”,天津市心理诊疗中心主任陈清刚对记者说。在自杀人群中,有近8成的人患有抑郁症。上海一名学者1989年对83例重症抑郁症进行了调查研究,其中自杀者占65.1%。 陈清刚说,农村青年A的例子是典型的抑郁症导致自杀。由于抢救及时,结果自杀未遂。在医生的建议下,他接受了两个月的心理治疗,情绪渐渐恢复。在事发半年后,妻子怀了身孕。 “应当更多地宣传精神卫生知识,让有心病的人主动寻求精神援助”,陈清刚说,人们不愿找心理医生主要有这样的顾虑:认为心理医生是“算命先生”;认为心理医生是精神病医生;不愿承认自己心理“有病”。 天津市心理诊疗中心有一部“心理危机干预热线电话”,每天接到的求助电话有30多个。陈清刚说,只要他能自觉地拨打这个电话,至少证明他没有完全绝望,愿意找别人协助度过心理危机。 陈清刚说,只有一条热线是不够的,对抑郁症患者全社会都应当积极干预,帮助他们尽早从“牛角尖”中走出来;对于重症抑郁症还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药物治疗。 一组数字:中国已经进入高自杀率国家 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学会委员、天津医科大学精神医学教研室主任李振涛教授10日接受记者采访时,提供了一组统计数字表明:中国已经进入高自杀率国家。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国际标准,每年自杀发生率每10万人中少于10人的,为低自杀率国家,每10万人中高于20人的,为高自杀率国家。李振涛说,在1993年以前的统计中,中国属于低自杀率国家。1993年,世界卫生组织和中国卫生部在北京联合召开了“高层精神卫生研讨会”。在这次会议上,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报告,中国的自杀率为每10万人中22.2人,中国已经成为高自杀率国家。 根据卫生部日前发布的统计数字,我国每年至少有25万人死于自杀,有200万人自杀未遂。 李振涛说,伴随着中国进入高自杀率国家,“自杀”也给国家和社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负担。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自杀”给中国造成的经济负担,已经占中国全部疾病负担的五分之一,排在各种疾病带来经济负担的首位,远远超过非故意受伤、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恶性肿瘤等。 李振涛认为,至少有3种人群在我国现阶段值得引起自杀预防的重视。一是老年人。老年人自杀在中国自杀人群中居前4位,人步入老年后,往往贫、病、孤独接踵而至,再加上老年人脑部的变化,很容易产生轻生念头。二是青少年。调查表明,自杀已经成为我国青少年人群的首位死因。在青春期后期和假成人期,他们的情感往往起伏较大,心理素质不高,有可能诱发自杀。三是经济条件、社会角色急剧下降的阶层。报告显示,目前一些“白领”和高级“蓝领”的自杀意向和自杀企图在升高,很值得社会关注。 一个观点:亟待建立自杀的社会干预机制 “我反对单纯用同情、怜悯的目光来看待自杀现象。那样会掩盖了自杀现象给社会带来的深层次危害”,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副理事长、南开大学社会学博士生导师乐国安教授10日对记者说。 “为什么一个人都自杀了,我们还要指责他?因为自杀是一种破坏性越轨,我们关注的不仅是一个生命的非正常死亡,还有这个事件给他人和社会带来的痛苦。” 乐国安说,自杀现象就像火灾,在社会中不可能灭绝,我们要做的是“预防自杀,减少损失”。每个人在人生中都会遇到逆境,现在国外有一种说法叫“逆商”,就是衡量一个人在逆境中调整自己的能力指数。 乐国安说,自杀是自虐、自残的最高手段。有自杀的念头并不可怕,但真正采取自杀的手段是不明智的。台湾一名学者讲过,一个青年人到了20岁还没想到过“死”就可怕了。这是说,人生中应当经历一些挫折和苦难,这样可能会想到“死”,但不能真的去死。因为那样不仅是对自身生命的不负责,还是对家人、对社会的不负责。 统计资料显示,在我国,80%的自杀者在行动前没有寻求过心理帮助。乐国安建议,要建立自杀的社会干预机制,对那些“痛不欲生”的人群要高度重视,及时干预,伸出援手。特别是在从有自杀念头到实施行为的这一段“高危险期”,更要让他感到社会的支援。 专家呼吁:媒体要减少对名人自杀事件的炒作 今年9月10日是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自杀预防协会共同确定的第一个“世界预防自杀日”。中国精神医学专家在此呼吁:媒体要减少对名人自杀事件的炒作,全社会共同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国际心身医学会亚洲学会理事、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学会委员李振涛教授说,从自杀的社会心理因素分析,模仿型自杀是其中重要的一类,特别是16岁至23岁的青少年,情感不稳定,往往会由于盲目崇拜“偶像”而产生模仿自杀的意向甚至行为。 来自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的调查显示,自杀已经居我国青少年人群死亡原因的首位。李振涛说,一些名人自杀后,经常能见到青少年模仿自杀的报告,这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注意。 世界卫生组织在一份名为《精神神经疾病和社会心理障碍的初级预防》的报告中,专门有一章谈到“自杀”问题。世界卫生组织在预防自杀的建议中提到:“媒体要淡化自杀报道”。 李振涛说,从自杀的人群分析,自杀的危险人群突出集中在“U”字型的两端:也就是说经济、文化、社会地位偏低的人,与经济、文化、社会地位偏高的人,同属自杀的危险人群。因此,名人自杀事件正符合这样的分析。 李振涛说,16岁至23岁的青少年正处于心理学分期中的“青春期后期”和“假成人期”阶段,在世界各国都属于预防自杀的重点人群。媒体和社会应当加强对青少年的精神卫生知识宣传和健康教育,减少对名人自杀事件的炒作,更不要“绘声绘色”地描写自杀经过,为预防自杀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自杀成中国青少年人群的第一死因 危险因素分析 今天是世界卫生组织宣布确立的首次世界预防自杀日,记者今天从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获悉,自杀已是中国全人群第五位死因,是十五至三十四岁青少年人群的第一死因。 据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主任曹连元介绍,在中国,据推算每年约有二十八点七万人自杀死亡、两百万人自杀未遂。自杀死亡占全部死亡人数的百分之三点六,是第五位最重要的死亡原因。在十五至三十四岁人群中,自杀是第一位死因,占相应人群死亡总数的百分之十九。 据介绍,导致青少年自杀的危险因素有:家庭变故;与同学或朋友绝交;自己敬爱的人或对自己有重要意义的人死亡;恋爱关系破裂;与他人的纷争及丧失;发生违法违纪事故;受到同学排斥、孤立;受人欺负或迫害;学习成绩不理想或考试失败;在考试期间承受过多的压力;失业或经济问题;堕胎等等。 另悉,中国也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女性自杀率比男性高的国家,每年女性自杀率大约比男性高百分之二十五,而这一差异在农村年轻女性中更为突出。据了解,农村的自杀率是城市的三至四倍,也就是说全国有九成的自杀发生在农村。(中新社记者吴庆才) 珍爱生命 预防自杀 今年9月10日,是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自杀预防协会共同确定的第一个“世界预防自杀日”。“自杀”,已经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 1897年,法国社会学家埃米尔·迪尔凯姆写下了著名的社会学著作《自杀论》。他在书中写道:自杀是“任何由死者自己完成并知道会产生这种结果的某种积极或消极的行动直接或间接地引起的死亡”。在分析了自杀的原因和规律后,他认为,“自杀必须列为不道德的行为”。有人说,自杀的人只是伤害他自己,迪尔凯姆认为这是错误的,因为面对自杀事件,社会也受到了损害。 100多年后的今天,当我们重新审视自杀这一社会问题时,我们更加感到,自杀绝不单纯是对个体生命的损害,更严重的是给家人、社会带来一系列的隐痛。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估计,一个人的自杀会使6个家人或朋友的生活深受影响。根据这一推算,中国每年有150万人承受着自杀事件带来的严重心理创伤。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在每年疾病给中国造成的经济负担中,自杀带来的经济负担占五分之一,占第一位。 生命的意义不仅属于个体,更属于社会。关注生命,预防自杀,是现代社会走向文明的表现。我们应当加强精神卫生知识的宣传和健康教育,对各种精神疾病及早诊断及时治疗,同时要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注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让我们共同参与,将自杀及其给社会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也忠告善良的人们:请珍惜自己的生命! 新闻背景:世界预防自杀日 今年9月10日是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自杀预防协会共同确定的第一个“世界预防自杀日”。 目前,自杀已经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估计,一个人自杀平均会使6个家人和朋友的生活深受影响。自杀还给国家和社会带来重大的经济负担。 在中国,自杀是全人口的第五大死因,而在15岁至34岁的人群中,自杀是首位死因。卫生部的统计资料表明,我国每年平均每两分钟就有1人死于自杀,每年至少有200万人自杀未遂。 1993?辏澜缥郎橹椭泄郎苛显诒本┱倏案卟憔裎郎刑只帷薄T谡獯位嵋樯希澜缥郎橹嫉蹦甑谋ǜ嫦允荆泄磕昝?10万人中有22.2人死于自杀,已经成为高自杀率国家。另一项调查表明,自杀给中国造成的经济负担占中国每年疾病负担的五分之一,居各种疾病负担之首。 根据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的调查,有精神障碍者、有夫妻矛盾者和经济困难者是最容易自杀的三大人群。抑郁症是自杀的头号杀手。 预防自杀的有效手段是精神疾病的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全社会应当形成“共同关注,及时干预”的自杀干预机制,共同营造和谐的人文环境,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和社会成员的生活质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