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的是多出几个文化人”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9月22日05:38 大众日报 | |
8月28日一大早,东阿县铜城镇刘堂子村就热闹起来,村教育基金会给考上大中专和高中的12名学生,举行了一个简短而热烈的颁奖仪式。台上台下的学子和村民们,都显得异常激动。该村的教育基金会,经上级批准于1995年7月1日正式成立,是山东省第一个村级教育基金会。 把把辛酸泪 皆因不识字 基金会的发起人叫王先成,今年48岁。他虽在外工作了很多年,心却始终系着家乡。前几年,村里一直没什么变化,王先成很着急。 1995年,他回家过春节时,跑到村支书王怀功家里找原因。 “为啥?还不是没文化闹的。识字的没几个人,指望啥富起来?村头老刘家闹眼病,倒是把药拿回来了,可由于不认字,错把内服药当作外用药,直接倒眼上,差点没把眼弄瞎……” “要致富得先发展教育。”一次,王先成看到电视里几个学生正在谈得到奖学金的感受,他灵机一动:为何不在村里搞个教育基金会?家家凑点钱,奖励那些考上学的孩子,这不就把重视教育的风气带起来了?1995年2月18日晚,在王先成家里,刘堂子村教育基金会筹备委员会成立了。 人人献爱心 齐助基金会 筹委会成立后,王先成就开始忙起来,把办基金会的宗旨、捐资的存放、奖励办法印成传单,发给每位村民和在外工作的村民。 这一举动得到了村民们的热情响应。1995年3月1日,捐资的第一天,得知消息的村民便纷纷赶来捐款。村民刘玉民来了,他上有年迈多病的父亲,下有年幼的孩子,生活艰难,但说:“这是件大好事,能让咱村多出几个有文化的人。别的钱能省,这钱咱不能省。”村里一位王姓妇女,丈夫早逝,她独自一人拉扯年幼的孩子,还硬是要捐100元钱:“只要能让孩子们多学点知识,我再苦再累也愿意。”这事还得到了有关部门和外村的资助,共收到捐款1万多元。 从那以后,每年都有村民和在外工作的村民,自愿向基金会捐资。 激励好后生 重教结硕果 基金会的奖励办法是:考上高中、中专的学生,每人奖励300元;考上大学的学生,每人奖励500元。 基金会同时还规定,考上大学后,因家庭困难失学的,基金会资助到大学毕业;中、小学生因家庭困难而失学的,基金会负担学杂费。 几年来,基金会共奖励、资助大学、中专和高中生70多名,共发放奖金、资助金3万多元。 如今,刘堂子村尊教爱教的风气形成了,没有一位学生因家庭困难而失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 之前,刘堂子村没有一个大学生,高中生也寥寥无几。如今,村里每年都能考上几个大中专学生,其中不乏有考上名校的,高中生更是比以前多。 本报记者 宋庆祥 本报通讯员 韩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