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的“矾都”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9月22日07:31 青年时报 | |
时报记者 朱俊骏 张振华 地质灾害公告 9月20日清晨,苍南县东南方向的山区小镇———矾山镇,几乎在矾山街道的所有墙壁上,都贴着一张《矾山镇地质灾害动态消息》。白色的纸已经被雨水淋湿,但还牢牢地粘附 这个平均海拔280米的小镇,境内因盛产明矾而得名,素有“世界矾都”之称,是浙南最悠久的矿山集镇,明矾矿储量占全国的80%,世界的60%,产量居全国首位,世界最大的矾矿就坐落在此。但是,连续数日的矿洞坍塌让2万人口的小镇有了些紧张的气氛。 第一号消息通告于9月16日公布,上面写着:“……西———3号点矿柱现在受压非常大,有可能在短期内压垮,并引发更大规模的山体塌陷,……一旦发生地质灾害要迅速有序地向安全出口撤离,并要做好在近期内暂时搬迁的思想准备……” 在随后即18日公布的第2号动态信息中,措辞更显紧张:“……西———3号点的受压能量已转移到西———1号点,……目前安全形势十分严峻,南洋居民区章志林等10户(44人)必须抓紧撤离,否则,后果不堪设想,有关周边的居民也要密切注意安全动态……” 短短两日,地质灾害的转移点已逼近采矿工区400名职工和周边2000多居民。 在矾山镇最显眼的地方,已经挂起了一块逃生用的安全通道示意图,红色的箭头非常触目。而在通往灾害区的道路进口处,已经设立了“严禁进入”的告示大牌。在一些有坍塌危险的矿区处,已经用钢丝网隔离,每隔30米便悬挂一块严禁进入的警示牌,大量的巡逻人员在每个哨口严阵以待。而运输用于填充采空区砂石的卡车群在矿区接连不断。 20多户居民已陷于极端危险的境地 发生地质灾害的是明矾石矿区鸡笼山矿段,位于矾山镇的西南侧,海拔345米,山上有多个采矿工作区,有450多户居民,2000多口人。温州矾矿安全生产处的李秋平告诉记者,鸡笼山是矾山的老采区,开采历史已经有30多年,矿石也已基本开采完毕,山体上留有多个采空区。 温州矾矿的副总工程师林书贵向记者介绍了这一次地质灾害的基本情况。这次灾害是因地下开采造成地表丧失支撑力而形成的。今年6月15日凌晨4时左右,鸡笼山矿段牛皮滩南侧发生一起地表塌陷,面积约1000平方米的地质灾害,幸无人员伤亡。在8月7日、20日、28日,又相继发生地表塌陷,塌陷面积累计20000万平方米以上,财产损失达20万元。9月13日9点在一矿洞发现开裂现象,监测数据表明,在近期可能有较大面积的塌陷。 据介绍,原本采空区坍塌是矿区正常的事情,有时候还需要人工放顶,这样可以阻止地质灾害的变动。但鸡笼山特殊的原因在于山上有居民居住。 按照规定,矿山是不允许建造永久性住宅的,当地的矾山镇政府也曾上山拆过几次,但成效并不显著,后来山上的居民越聚越多,有的甚至还拿到了合法证件。为了保护山上的居民,早在1990年,矾矿就开始对一些采空区进行试点填充,1995年正式开始大规模填充,现有两个采空区被填满,填充量计10万立方米,但填充总量计290万立方米,工程浩大,到目前已经塌陷2.3万平方米,有些采空区离地表仅10多米,而这地表上就建有房子,受此威胁的居民达2000余人。而其中的20多户居民已陷于极端危险的境地,必须马上搬迁,等采空区填充完毕,方能搬迁回来。但有些房子可能会随着地表塌陷下去。 准备搬迁 20日上午,记者在矾矿工作人员的陪同下,沿着一条仄仄的山路,来到处于危险中的鸡笼山居民区。雨水淹湿了地表,加重了山体塌陷的危险。路上严禁通行的警示牌高悬。山坡上原来塌陷的地方已经长满了树和草,而就在塌陷区的旁边,几栋三层高的楼房特别显眼。 今年26岁的赖连足是其中一栋楼房的主人。记者来到他家时,他正大箱小箱地整理东西,而房子的后面,就是有坍塌危险的山坡。 赖连足告诉记者,这栋三楼三底的楼房建于1999年,当时的造价是7万多,选址造房的时候也没有考虑到将来坍塌的危险。6月份得知地质灾害的消息,心里有点恐慌,但还心存侥幸。9月18日,来过多次的当地政府领导又一次到他家中,这一次提出了让他们全家搬迁的建议。先让他们下山住一段时间,等采空区填充完毕,灾害消除后再搬回来。而且政府还每月补贴100元的阻房费给他们。而20日的早晨,赖连足刚刚从镇上租到了一套房子,他们家5口人将开始新的生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