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车还开得动吗(组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9月22日07:32 潇湘晨报 | |||||
“雷锋车”曾获得青年文明号称号 湖南株洲运输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下称株洲湘运公司)目前有两辆“雷锋车”在株洲火车站与株洲长途客运站之间免费接送往返乘客。9月19日早晨7时多,一群不明身份的青年人突然围到“雷锋车”附近,有一人拿着锋利的尖刀将一辆雷锋车左前轮刺破。 株洲市“雷锋车”已在此间运行足足13年,一直实行免费接送,而遭到社会人员的伤害也是近几年才有的事。有人提出疑问:“雷锋车”怎么又被刺伤了?是否到了今天,“雷锋车”不再是一种需要?“雷锋车”还开得动吗? 遭遇:突遭刺胎 据“雷锋车”司机罗胜果说,他是19日早晨6时多上班,在株洲火车站接了一车客人送到位于新华西路的长途客运站,返回后,罗师傅依例将客车停靠在火车站前坪等客。这时,停车坪里来了一群人,围住客车哄哄闹闹不让开走,罗只好锁门下车。“我看到那群人朝客车围上来,有个青年人手里拿着尖刀,朝着客车左前轮猛刺,‘哧哧’几声过后,车轮便像泄了气的皮球,车身和车头立即歪向一边。”罗胜果说,那群人刺过车胎后,立即跑了。罗胜果将情况报告了火车站派出所,民警赶来查看了现场,说此事应由车站派出所治安队管。 罗胜果说,他是株洲湘运公司的聘用司机,关于客车因何被刺的情况并不了解。 积怨:矛盾不断 据记者从有关方面了解的情况,本来不应有矛盾的“雷锋车”与的士,事实上已经存在了较长时间的矛盾,冲突大约发生于上世纪90年代末期,这次也不是最厉害的一次。 早在1990年4月起,“雷锋车”就停靠在株洲火车站售票点前坪,专门等待接送往长途客运站去的乘客。返回时,客车再将长途客运站里需要到火车站去的乘客送达。后来有个别的士逐渐进入株洲火车站,渐渐做起等候长途乘客的生意。的士司机认为,“雷锋车”在火车站接送客人的作为,实际已经部分侵占了的士的利益。于是矛盾发生,小磨擦不断。去年11月15日,就因为几个长途乘客没有上的士而是上了免费接送乘客的“雷锋车”,部分的士司机拿“雷锋车”出气,将“雷锋车”司机打得肾损伤,经法医鉴定为轻伤。 说法一:抢客引发积怨 “这起纠纷与的士抢长途乘客有关。”株洲湘运公司团委副书记罗卫说。罗卫还说,近段时间,“雷锋车”多次遭到社会人员的围堵、打砸,影响到了正常营运,也影响了株洲市的文明形象。主要的一点是,的士司机认为“雷锋车”在火车站所做的免费服务抢了他们的客源。 罗卫说,18日下午,两辆“雷锋车”的前轮均被人放了气,无法开动。不料,当其中一辆车安装了备用轮胎后,19日刚刚开始运行又遭遇刺胎。市民发现“雷锋车”瘫痪在停车坪时,无不心疼地叹息:谁下的毒手啊! 这辆被刺破左前轮的客车牌照号为湘B10205,是“雷锋车”之一。客车为新置的33座“厦门金龙”客车,豪华带空调,车前挡风玻璃上贴有“雷锋车免费接送客人”的字样。 记者随机询问了附近几台的士的司机。一位司机说,刺胎当然不妥当,但“雷锋车”免费接送客,实际也是一种变相抢客行为。 说法二:个体的士违规营运 记者前日上午到株洲火车站公安派出所治安组咨询“雷锋车”与的士的矛盾时,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同志说,严格意义上说,火车站就是承担火车营运和接、发送旅客的场所,以城市运输为主的的士不应该在火车站有固定地点候客,“雷锋车”停靠在火车站一事也值得商榷,他的意见倾向于将二者都划出车站。 株洲市交通局副局长王国安说,作为城市运输的的士在火车站候客,专门从事城际公路客运,定线、定点、定价发班,这是一种不正常的行为。目前株洲火车站约30辆以个体经营为主的的士,跑株洲至长沙市的居多,也兼有跑湘潭市和醴陵市的长途客运的。一旦的士大量参与到长途客运上来,交通运输的秩序势必会打乱。而“雷锋车”从开始至今,一直信守的是免费为两站间的乘客提供乘车转车服务,它的初衷和现在一样,是以免费服务为宗旨,是作为长途客运站的一种服务延伸行为,如果它已经不适应现代形势,那它的矛盾也应该是与株洲火车站的,而不是与的士之间的。 “雷锋车”还能开下去吗 株洲湘运公司的雷锋车组成立于1990年4月,车辆停靠的地点一直是火车站售票点前坪。火车站与湘运汽车站之间有1.5公里路程,当乘客提着包裹或不熟悉路线赶路时,“雷锋车”能很好地为他们服务。 1994年,雷锋车组获得交通部授予的“全国红旗车”光荣称号。2002年,雷锋车组还获得“株洲市青年文明号”荣誉。雷锋车组还多次获得省、市级先进班组称号。从开始的解放661型客车发展到今天的豪华车“厦门金龙”,最多时“雷锋车”达到7辆,最少时1辆。最近的雷锋车的投入每年达120多万元。 据一位知情者介绍,与雷锋车带来客人到长途客运站所增加的效益相比,所得永远也赶不上所付出的资金。株洲湘运公司一位主要负责人说,时代在变,“雷锋车”的需要不变,公司要坚持将“雷锋车”开下去。 本报记者 章仙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