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老八路 李耀章 浴血沙场不顾身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9月22日08:02 千华网-鞍山日报 | |
李耀章老人是我们采访的又一位山东汉子,出生于山东莱芜县八里沟村,家中世代务农。姊妹6人中,他排行老五,是家里惟一的男丁。17岁那年,读小学四年级的他不顾父母的强烈反对,毅然决然地投身革命。 为革命改了名 说起自己的革命经历,老人拿出了一本《莱芜市志》。据记载,“七七事变”后,共产党在各地坚持抗战,组织人民武装,泰山区在中共山东省委直接领导下,于1938年1月1日在徂徕山举行武装起义,之后成立了“四支队”,即山东纵队的前身。李耀章的老师是位革命者,上课的时候总不失时机地给学生们讲革命道理和英雄故事,“我就是受他的影响才下决心参加革命的。” 1938年9月16日,李耀章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我永远记得这一天。”也就是从这天起,为了更好地开展革命工作,老人的名字也由原来的李维炳改为李耀章。由于念过书,组织上便把他安排在盘查站当文书。 1940年春节,李耀章被调到县里去学习,进行业务训练,住在一个山沟里。不久,敌人扫荡占领了山头,当时山里住着山东纵队一旅二团和十一团。战斗打响了,李耀章跟着十一团的战士一起往外撤退。战斗结束后,李耀章一心想留在部队,可是当时地方部队是不允许随便转到正规部队的。“部队首长经不住我软磨硬泡,好在就我一个人,最终也就同意了。”老人笑着说。就这样,李耀章成了十一团的一名战士,并被选送到卫生员培训班培训了一年多,之后便随部队转战沂水一带打鬼子。 打鬼子斗勇斗智 回想起那段艰苦的斗争岁月,李耀章老人说,那时一个人就5发子弹,为了迷惑敌人,子弹袋里装满割齐的高粱秆。有时,驻扎到一个村,两个连从村东走到村西,来回走,一走就是半宿。第二天,汉奸特务就会报告给日本鬼子,说村里来了大部队,敌人便不敢轻易动手。“那时,我们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白天睡觉,晚上行军。夏天在青纱帐里跟敌人周旋,冬天攻城。” 1941年秋,日本鬼子开始了10万人的大扫荡,为避免更大的人员伤亡,保存革命力量,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部队化整为零,大部分都解散了,许多枪支弹药都埋了起来。当时,李耀章是八路军二团三营八连的卫生员,没有武器,他和战友只好和敌人打游击。“我和另外一个卫生员戴云章遇到了一起。冬天天冷,可没有棉衣,咱俩就躲在石头缝里。没有粮食,就吃花生叶、花生皮,实在没啥吃的,就吃柏树叶子。”见记者露出惊讶的表情,老人坚定地说,为了生存,为了革命,不管多难下咽的东西咱都得吃。咱俩也早就做好了牺牲的准备,我身上有一枚手榴弹,他有把菜刀。实在不行就跟鬼子拼命。 经历过几百次战斗的李老为抢救伤员只负过两次伤,李老对此颇有些自豪:“当卫生员不容易,要背着10多公斤的两个急救包、四块夹板跟在队伍后面跑,如果不机灵自个先负伤了还咋救人?你总得迂回着躲避敌人的子弹,动作得快。” 蒙阴县城里有3个中队近千名鬼子,为了拔掉这个钉子,李耀章所在的部队在离县城五六里的地方挖好了掩体。距离蒙阴100公里的沂水的鬼子赶来增援,形成内外夹击之势,战斗异常激烈。最后,敌我双方展开了肉搏战,战士们跟鬼子拼起了刺刀。“伤员不断地被抬下,我们3名卫生员都不够用,我几乎发疯般地不停包扎,耳边是隆隆的飞机声和大炮声,我已经全然不顾,连伤心都来不及。”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在老人家里有一些宝贝,那是老人用鲜血换来的8枚军功章,从抗战胜利到解放战争,再到抗美援朝,各个时期都有,军功章是老人一生的钟爱。每每摩挲着它们,老人便仿佛回到了那炮火纷飞的战争年代。 1952年,老人回到地方,来到鞍山,一直在医疗战线工作,直到离休。虽然赋闲在家,但老人仍然十分关心国家大事,每每看到日本否认侵华历史的消息,他都气愤不已。老人伸出两个巴掌让记者瞧,掌心两根筋明显突起,老人说,都是拼刺刀时弄的,造成手掌肌腱萎缩。说着,他还给记者做了个拼杀的动作,枯瘦的胳膊依然那么有力。 闲暇时,他也给邻居的孩子们讲抗日的故事,可孩子们竟不屑一顾地说,那都啥年头的事了。老人担忧地说,咱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疼啊!别看老人已83岁高龄,可记忆力却相当好,说起这段经历,老人饱含深情地唱起了山东纵队队歌:“日寇侵略了山东,投降派便挂上了免战牌;投降派逃跑了,我们便从地下站起来;徂徕山举义旗,誓死守土我们不离开……”铿锵的歌声在小屋里回响。 策划 首席记者 卜庆祥 倪颖 采写 首席记者 倪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