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天气 答疑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从湖西开始的风雅之行(二)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9月22日09:16 杭州日报

  留馀山居·山坳里的风雅故事

  史书记载:留馀山居在南高峰北麓,由六通寺循仄径而上,灌木丛中奇石林立,不可名状。山阴陶骥,疏石得泉,飞珠喷玉,作琴筑声。遂于泉址结庐,辅以亭榭,有楼“白云窝”,台为“观流台”,亭曰“听泉亭”,台下洞壑窈窕,稍得平壤数弓,为堂三楹。

  泉址结庐的人走了,那座匠心独具的山庐没有留下。我想,既然山庐没有留下,那么石罅中流出的泉总该还在。可是听说,那泉也干涸了。泉也不在了,那么青山应在。

  秋阳艳艳的午后,我和朋友寻着去了。为了一个好听的地名———颖秀坞,为了坞中曾有过的一个精雅如梦的庄园———留馀山居。时间退回到乾隆二十二年三月,一个晴暖的日子。留馀山居内洒扫得纤尘不染,清香熏绕,虚窗鸟影,有梵音远远飘来。主人静静地安坐着,恭候一位神秘之客———当朝皇帝乾隆。这只是皇帝下江南时的一次私密的个人行为,但足以让留馀山居主人的淡泊之心充满了感念。

  不远处的湖面上,一艘华丽的画舫正缓缓驶来,舫中坐着皇上。一行人在茅家埠下了船,经六通寺边的小路,来到了这个当时已是很有名气的山坞内。一路是浅浅的黄淡淡的绿,修竹奇石,溪流中菖蒲、水姜青青白白。皇帝的心中本来就装满了好山好水,到了山居之中,只见泉从高高的山崖上飞落,又淙淙地绕屋临窗而过,泉边的亭台楼阁与山景融成一体,天地大化集于窗外小景之中,是真正得了天机的妙手之作。这浑然天成的景致让皇上怦然心动,茶后,乾隆欣然留下墨宝———“留馀山居”。

  五年之后,还是三月,乾隆再次造访这座江南名居。这座被乾隆御笔点化过的山居从此留在了书中。几百年后,我从书上读到了这段故事。

  而此刻,那条铺着青石板的小路在秋阳中静静的向山坞延伸,有的路面已被枯枝落叶掩埋,那条植了菖蒲水姜的溪流早已成了一条干涸的沟壑。石佛还在,几百年对人来说太长,对石佛只是顾首之间,或许石佛觉得才刚刚看到过主人所邀的风雅之士说笑着从这条路上经过,转眼之间这些吟诗作词的文人已换成了采茶劳作的农家。路日益岑寂,今天来走这条路的人就更少了。

  已经到了路的尽头。静静的一个山坳,好像天地自古来就是这个样子,从来都没有过那么一座山居,所有的记载只是一个传说。“数弓平地”已成几块小小茶园。我站在当年堂屋三楹的地方,眼前浮现出“窗白鸟声晓,闲卧白云起”的情景。屋主的风雅终敌不过岁月的浸侵漫漶,金碧山居转眼就成了柴桑蹊径。

  山不语,石不语,人不语。旧事新情被路过的流云收藏了。

  桃源岭·三月里的古道

  走过植物园大片的草地,清清的池塘,顺着一条看似无人走的山路,走去。——这是条烧香的古道,几百年前在没有汽车的时候,如果要到法华山、小和山、天竺烧香得先乘船到茅家埠走大小麦岭,翻桃源岭而去。那时杭州非常有名的三山香市就是沿这条古道渐渐热起来的。

  我去的时候,是一个早春的午后,山道在岁月中蜿蜒,冷冷清清,寂寂寞寞。登上一段陡坡,视线开阔起来,可以看到前面的山脉呈马鞍形向右侧迂回。漫山新绿如芽,细细看,能见到枝头那一小瓣努力伸绽的青色,但对面山峦上竹子的绿已浓得有些化不开。

  书上记载着的那些往事已遥远得无法触及:“每逢三月间,城里乡绅,以及大家富户之妇女,约伴烧香。名曰翻三山,尽一日之长,烧遍三山之香。上城出凤山门、清波门由茅家埠,翻桃源岭,落心凉亭,即法华山,再至留下,一路到小和山,再翻石人岭至天竺,来回约百里之遥。”

  “大家妇女大轿阔管,随带仆妇丫鬟。其头面之装饰,衣裙之鲜艳,穷工极巧,斗丽争华,不啻恒娥下降,仙子临凡。”

  当年这条路上的热闹,可想而知,然而世事变迁总是这样的不能预料,百年后的今天,三山香市除了天竺的香火依旧,法华山、小和山的香火早已冷落,山下车水马龙,自然这条岭路也失去了它原来的功能。

  走着,终于碰到一个同路人,他说,小时候他是这条山路上的常客,现在是难得来走走,但一段时间不来就惦记。说着他已往前边去了,再一个拐弯,声音和人都被山包裹了。山依然空旷。

  路过一块似佛像的石头前,点过的香梗还留在石头的脚下,那缕袅袅的烟柱则隐隐地在心头升起,应该也是这样的日子,当太阳缓缓上了山坡,那些起个大早坐着轿子去三山烧香的妇女都已来到了山上,主妇透过小小的轿窗,看到满世界碧绿的新鲜,那一双双常年关在深宅大院中的眼睛便在瞬间晶亮起来。于是有人吩咐“停轿”,一双“三寸金莲”在丫鬟的搀扶下袅袅婷婷的跨下轿子,踩着碎步,在这块奇怪的石头前看了一会儿说:“阿弥陀佛,石头也成佛了。”于是山中的一块石头,开始受到了佛的礼遇,很多轿子到了这儿,都会停下来,拜一拜。

  在石佛前兀自站着,过往事理几可目睹,环顾见天地间青山还在,青山之中岭路还在,岭路上石佛还在,而人却已是换了几世几代。世事变迁仿佛是一杯冷茶,人走茶凉,岁月原本是无情的。

  耳边忽闻清脆的蹄声和铃声,一抬头,竟见到马帮迎面而来,几乎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痴痴的盯着走到路边泉池去饮水的马儿,又看着喝了水的马被主人牵着向我来的地方去了。看着他们的背影消失在山岭上,不知他们从何而来,又到何处去。马蹄声远了,歌也远了,心中明白去远的又是一段故事,只是山岭是不收留凡间细节的。

  就如清风明月来过了,有谁作证。

  泉亭”,台下洞壑窈窕,稍得平壤数弓,为堂三楹。

  泉址结庐的人走了,那座匠心独具的山庐没有留下。我想,既然山庐没有留下,那么石罅中流出的泉总该还在。可是听说,那泉也干涸了。泉也不在了,那么青山应在。

  秋阳艳艳的午后,我和朋友寻着去了。为了一个好听的地名———颖秀坞,为了坞中曾有过的一个精雅如梦的庄园———留馀山居。时间退回到乾隆二十二年三月,一个晴暖的日子。留馀山居内洒扫得纤尘不染,清香熏绕,虚窗鸟影,有梵音远远飘来。主人静静地安坐着,恭候一位神秘之客———当朝皇帝乾隆。这只是皇帝下江南时的一次私密的个人行为,但足以让留馀山居主人的淡泊之心充满了感念。

  不远处的湖面上,一艘华丽的画舫正缓缓驶来,舫中坐着皇上。一行人在茅家埠下了船,经六通寺边的小路,来到了这个当时已是很有名气的山坞内。一路是浅浅的黄淡淡的绿,修竹奇石,溪流中菖蒲、水姜青青白白。皇帝的心中本来就装满了好山好水,到了山居之中,只见泉从高高的山崖上飞落,又淙淙地绕屋临窗而过,泉边的亭台楼阁与山景融成一体,天地大化集于窗外小景之中,是真正得了天机的妙手之作。这浑然天成的景致让皇上怦然心动,茶后,乾隆欣然留下墨宝———“留馀山居”。

  五年之后,还是三月,乾隆再次造访这座江南名居。这座被乾隆御笔点化过的山居从此留在了书中。几百年后,我从书上读到了这段故事。

  而此刻,那条铺着青石板的小路在秋阳中静静的向山坞延伸,有的路面已被枯枝落叶掩埋,那条植了菖蒲水姜的溪流早已成了一条干涸的沟壑。石佛还在,几百年对人来说太长,对石佛只是顾首之间,或许石佛觉得才刚刚看到过主人所邀的风雅之士说笑着从这条路上经过,转眼之间这些吟诗作词的文人已换成了采茶劳作的农家。路日益岑寂,今天来走这条路的人就更少了。

  已经到了路的尽头。静静的一个山坳,好像天地自古来就是这个样子,从来都没有过那么一座山居,所有的记载只是一个传说。“数弓平地”已成几块小小茶园。我站在当年堂屋三楹的地方,眼前浮现出“窗白鸟声晓,闲卧白云起”的情景。屋主的风雅终敌不过岁月的浸侵漫漶,金碧山居转眼就成了柴桑蹊径。

  山不语,石不语,人不语。旧事新情被路过的流云收藏了。

  环碧湖舍·你站在桥头看风景

  湖西桥多,站在桥头看风景的人便应景而生。

  一位传奇中人,在杨堤第一桥环碧桥畔筑构了一座花园别墅,现成的拿身边的桥名来做了别墅之名。桥称环碧,据说是因为玉泉的水从桥下流过之故。从此,西湖林立的私家庄园中,便又多了一座中西合璧之所,人称环碧湖舍。

  湖舍的主人有两种身份———革命加经商。主人叫王晓籁(公元1886-1967年),嵊县人,当然是很有钱的,不然在西湖边也别想有那么一幢楼。不过光有钱,人们也没有兴趣在这里说他了,王晓籁这个人,值得后人记住他,首先因为他的革命。他的革命生涯,是从辛亥革命开始的,一直到“文革”开始时结束,二十世纪中国革命所有的大事件,他一件不拉地都参加了。

  辛亥革命前后,他二十岁出头,放着一县首富的公子哥儿不做,却天天习骑习拳,和王金发、徐锡麟、秋瑾一群年轻人,又是同乡又是同志。等到1907年,秋瑾大通学堂义举之时,他干脆就加入了“同盟会”,白天舞刀弄枪,夜晚聚议时事,完全就把自己献身给了革命。

  然而,革命暂告失败,徐锡麟安徽被挖了心,秋瑾轩亭口被砍了头,王晓籁只好夜奔,亡命沪上。

  革命不成,实业救国,好在家里有钱,岳父是浙江近代著名的实业家,名叫楼映斋,力助女婿经商。女婿干得不错,大把的钱,这个口袋挣进来了,那个口袋又给了革命——王晓籁和陈其美交往甚密,他实在是一个有革命情结的人,一边担任上海总商会会董,一边捐资声讨袁世凯。可敬的是,王晓籁身为实业家,也就是资本家,却参加了上海第三次工人起义。

  环碧湖舍是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建的,那时他还不到40年华。想必王晓籁也有过一个渺茫的年代,在西湖边筑楼,就是退隐山林的一个象征。然而性格即命运,王晓籁还是不可能彻底栖于林下的。三十年代以后,他这个长那个长,一直担任着种种的职务,是当时经济界和银行界不可或缺的重量级人物。1950年,他从香港回到大陆,周恩来指派他作为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的代表,参加各种会议。1967年,王晓籁病逝于沪上。

  五十年代回大陆后,他就把环碧湖舍捐献给了国家,以后这里就成了办公用房。记得以前常常从那里经过,每到秋季,便是一地金黄的梧桐秋叶,从小楼下走过,却不知何人在此停栖,真是昔人已过环碧桥,此地空余环碧楼。

  高丽寺·千年前的古寺

  高丽寺是一个约定俗成的叫法,它的大号叫慧因寺。公元927年,正是吴越国佛事大盛之际,此寺就建在了西湖西南岸的赤山埠一带。

  那一年,75岁高龄的吴越国主钱一口气建了三座寺院一尊佛塔,其中就包括这座慧因寺。寺中的净源大师,深谙的是华严经佛理,由他讲解的经义一直流传到国外。

  那一年的外事活动非常重要,直接与高丽有关。而那一年的高丽也特别惊心动魄。原来当时的朝鲜半岛上的后百济王国和邻居高丽国交上了兵,钱知道了此事,便做起娘舅来,派了一位姓班的尚书到这两个王国,劝说他们别打了,通和吧。真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钱王的这种泱泱气度,给他的后人无疑留下了一笔和平共处的宝贵财富。

  其后,吴越国就常在佛事活动方面,与高丽国常来常往。国师延寿禅师的《宗镜录》就为高丽光宗王大为赞赏。到了公元960年,吴越与高丽国之间,交往更是频繁。吴越国主钱俶又听取了天台义寂法师之言,派了一个使臣,带上了五十种的奇珍异宝,去了高丽,求取在“会昌法难”中本土已经失传的真经。(所谓“会昌法难”,也就是发生在唐会昌年间的毁佛运动,那时,不少寺院与佛法典章都被毁掉了。)第二年,高丽国的光宗王就派了一个高僧,名叫谛观,带上了大批佛籍,来到了吴越国。这个谛观亲耳听到了义寂的讲经,佩服得五体投地,就干脆拜义寂为师,留居在天台螺溪,十年之后,在这里圆寂。

  佛事悠悠,转眼百年,到1085年之时,高丽国的王子僧统义天入贡,他是一个大虔诚者,两年之后,他以金粉书写的汉文《华严经》三百部,全部入了这慧因寺,又出钱建了华严阁藏塔以尊崇之。

  宋代朝廷对慧因寺的重视也是最高级别的。北宋的宁宗,曾书写了“华严经阁”四字,而南宋的理宗,则写了“易庵”二字。惠因寺还被派过别的用场,那是在南宋的绍兴初年,漕司曾把此佛门净地当做人生拼搏的战场———两浙的取士考场。到了元代,高丽沈王曾专程到慧因寺来翻经,可见这里的经典之藏是权威的。

  寺院是要常修的,高丽寺到明万历年间又修过一次,到底还是废圮了。

  子久别业·《富春山居图》

  我们永远将面对着历史发展中的一些神秘现象。比如元代,一般以为是个在文化上倒退的历史时期。但细细一想又觉得并非如此,元曲、元杂剧不去说,最能体现中国知识分子精神的“文人画”,正是在元代进入了辉煌的历史时期。

  中国文人画中最著名的是“元四家”,这四家中除了倪瓒,其余黄公望、王蒙和吴镇都是浙江人。黄公望(公元1269-1354年)字子久,他的画,可以作为元代山水画的最高水平。据说他的父亲直到九十岁才生了他,抱着这个初生的婴儿,百感交集,叹曰:“黄公望子久矣。”结果,这六个字里的五个,就都成了他的名和字。子久别业,就是他居住的地方。

  关于黄公望是哪里人,有过很多考证,有说是浙江人,也有说是江苏人,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黄公望画了《富春山居图》。

  年轻的时候,黄公望也是当过官吏的,后因“经理田粮事”入狱,那年他47岁,出狱时则快到半百了。正是这一次入狱,改变了他的一生。出狱之后,他开始了隐居和遨游的生涯。他的隐居地之一,正是杭州南山赤山埠的筲箕泉。称此地为泉,是因为元代时这个地方泉水的确很多。

  黄公望人住在杭州,往来于三吴之间,常常去富春江畔,也在富阳一带的山中隐居。他用了七年时间,才完成了这幅高31.8米、长860米的艺术长卷,时间大约在1353年间。那年他已经85岁了。

  此画曾在多人手中辗转流传,1650年,收藏此画的吴洪裕知道自己要死了,因为太喜欢这幅画,竟然要此画为他火葬。也真是天保佑,火刚刚点着,侄子吴静安赶到了,急忙火中取画,可是已经被烧成了两段,幸运的是基本上没有破坏原作。

  又不知转过多少人的手,到1938年,其中的小段到了近代上海大画家吴湖帆的手里。1956年的10月,上海搞了一个画展,把这一小段给展了出来,另起了个名字,叫《剩山图》。那小段画,今天就保存在西湖边的浙江博物馆里,称得上是镇馆之宝。

  至于那一丈八尺余长的大段呢,后来转入了清宫。清室推翻,此画到了故宫博物院,1949年前夕被运到了台湾。子久草堂只能虚壁以待,等着《富春山居图》合璧的那一天。

  湖山春社·李卫的花信风

  杨公堤上的第一站从湖山春社开始。而说到湖山春社,就不能不说到李卫其人。

  李卫(公元1686-1738年)这个人,说起来也很有意思。想当初他在当浙江巡抚时,曾主持疏浚西湖,此举为清朝最大一次保护西湖工程。但其人在杭州的知名度,就是不能跟白、苏等大诗人相提并论,与杨孟瑛、阮元也不在一个层次上。所以他虽然官运亨通,又得皇帝青睐,但时过境迁,在历史这座巨大的林子里,后世百姓仍然不知他是只什么样的飞鸟。

  偏偏这个李卫又最想流芳百世。1731年,45岁的他正处在政治生命鼎盛之际,便在今天的岳庙对面建了个湖山春社,表面上是祀湖山之神及十二花神,实际上是亮他自己的形象,按他自己的模样塑像,还顺便把十二个大小老婆一起都带上了,也算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1726年和1731年,李卫两次疏浚西湖之后,新增了西湖十八景,湖山春社就是其中之一。不过这个雅名知道的人不多,倒是另一个俗称“花神庙”知名度大多了。原来李卫有个创意,认为西湖一年12个月花事甚美,肯定少不了神仙暗中照应,所以要奉一个湖山之神,再奉12个月的花神。李卫很仔细,连闰月也考虑到了,真是“一个都不能少”。

  湖山春社建好之后,李卫又建了一大批配套设施,主要景观为竹素园,里面又分了临花舫,水月亭,聚景楼,观瀑轩,泉香室等,又请了皇帝来亲笔题词“竹素园”三个大字,挂在正厅。那就是最高指示。史料记载中的李卫,自己是不怎么识字的,但对读书人却很尊敬,他心里明白,皇帝题词是用来拉大旗做虎皮的,人文景观建设的主体还是文人,里面诗词楹联,必不可少。其中有一联道:翠翠红红,处处莺莺燕燕;风风雨雨,年年暮暮朝朝。半个世纪之后,后人犹记。湖山春社一时名声大振,一到春天,都人士女祈赛于此,热闹非凡。用现在的说法,李卫实在是一个旅游策划高手。

  据说到乾隆初年,有人举报李卫自塑其像,乾隆下令把塑像捣毁。一个人心里太有自己,人家眼中偏没有了他,一个人心里没有自己,人家反倒千秋万代地记住他了。李卫与白居易、苏东坡、杨孟瑛等人的高下,一件事情就点题了。

  湖山春社在清代的咸丰末年,毁于兵燹,光绪年间,被杭州知府林启改为蚕学馆了,这所学校,便是今天浙江工程学院的前身。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注册新浪9M全免费邮箱
  新浪二手市场重新开张
  有奖订阅-情爱技巧日日送,诱人大奖等你拿
  英语口语能速成? 新东方GMAT、IELTS新课 任汝芬率队冲刺2004考研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search 摄像机 减肥 停电装备
 
新浪精彩短信
两性学堂
生殖健康两性差异
有奖订阅尽在学堂
非常笑话
超性感笑话 轻轻松松体验爆笑感觉
图片
铃声
·[阿 杜] 一个人住
·[和 弦] 真情人
·鸟啼铃语 蟋蟀铃声
铃声搜索



新浪商城推荐
吸引异性
  • 佛罗蒙男用香水
  • 登喜路红瓶的诱惑
  • 佳能数码相机
  • EOS 10D专业相机
  • s50照相机
  • 市场最新动态
  • 免费注册上网经商
  • 千样数码精品
     (以上推荐一周有效)
  • 更多精品特卖>>
    每日2条,28元/月
    原色地带--普通图片铃声,5元包月随意下载随心换. 
    炫彩地带--彩图和弦铃声,10元包月下载,时尚又精彩
    超性感笑话, 轻轻松松体验爆笑感觉
    白兔强奸了一熟睡的狼。狼怒而追之。白兔将毛染灰假装…
    每日2条,30元/月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2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