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载早期官绅办学年代晚于废庙兴学
本报讯昨天上午8:45,本报新闻热线接到读者李嘉深打进电话称,在红桥区关上地区抬埋会大街附近地下正在挖掘一块石碑,碑上有字,不知为何物?
笔者即刻赶往现场。看到三条石历史博物馆的文物工作人员正在刨挖该碑,一块高约 2米多、宽0.8米、厚0.2米的庞然大物在众人的合力推动下,终于被翻了过来。三条石历史博物馆的王延良馆长介绍,碑的上方及四周刻有莲花、仙鹤等图案,碑中文字较多的一面刻有大字“碑阴之记”字样,并有详尽的小字记述,内容为:赵家场第三第四贫民学社系火神庙旧址,该处在民国初年已被天津县收归官有,自民国四年(1915年)秋,经本地的官绅创设该学社,已经通过天津警察厅的杨厅长致函天津县,将该庙的庙产所享有的豁免租税归该学社所有。为了防止日后有人抢占这块地方,特意刻制了此碑为之证明。碑刻中还详细地记载着当年81位捐资助学的绅商姓名及河北大街各商号的字样。令人奇怪的是,该碑明明记述的是1915年的事,而在碑的另一面却出现了民国七年(1918年)××旦等字样。据王馆长介绍,该碑的刻制年代应为1918年,而它所记载和表述的是三年前的事。据史料记载,天津是在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袁世凯当上直隶总督后指令创办了天津最早的官立小学——城隍庙小学堂,从而拉开了天津废庙兴学的序幕。今年是天津废庙兴学100周年,而今在关上地区发现的这块当地绅商创设贫民学社的碑记,已经是当时轰轰烈烈所搞的废庙兴学运动12年后的事情了,而这段历史未见史料记载。至于当初所设的贫民学社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教育机构,学社所招收的成员是什么人,目前还有待进一步考证。(李明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