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个寄宿生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9月22日16:05 北京晚报 | |
关于孩子寄宿问题,淙淙自说自话了不少。今天,我们听听教育科学研究者的声音——— 孩子寄宿利大弊大,要看三方面的努力和配合———校方的科学管理;家庭的爱心传递;孩子的自我期待和自律。 先说校方管理,不能简单用严与松来评价。首先要看管理是否人性化,是否“以学生为本”。据我所知,育才学校既秉承延安“保小”马背摇篮的光荣传统,又开创现代理念的温馨和睦的育人环境,他们的小学部住宿部多年来不断发展完善工作制度,有《住校生一日生活制度》、《住校生文明守则》、《住校生安全须知》、《住校生用餐须知》;还有《一年级新住校生入校须知》等。老师们努力帮助来自不同家庭不同性格的孩子适应集体生活,逐步具备“育才”的共性,同时又努力为每个孩子提供发展个性的自由空间,寓个性于共性之中。他们的宗旨是:以教师的关心变成学生的安心,以教师的热心促成学生的舒心,以教师的耐心换得学生的开心,以教师的细心求得家长的放心。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自律与他律相结合,内在约束与外在约束相结合,导行与生活体验相结合,说服教育与心理沟通相结合。空调、地毯、电话、电视,小卖部等环境设施再好,如果没有科学的管理,也会成为寄宿生变懒变馋变坏的诱因,木板床、冷水洗脸、宿舍未配备卫生间、也没有安排卫生服务员,但只要科学管理到位,一切都会有条不紊,照样是育人摇篮。实话说吧,家长朋友,有些学校的住宿管理基本上叫“管吃管住管收费”,其他全不管!您在择校时可得睁大眼睛。 第二方面是家庭的爱心传递。家长往往有个认识误区,花钱图的就是省心,老师负全责了,就等着坐享“寄宿”的累累硕果了。其实,您错了。您花再多的钱,也摆脱不了孩子监护人的身份;教师再热心,也不能替代家庭的责任。您只是暂时省力了,但不能省心。不要以为寄宿之后,家庭教育就不存在了。是的,独生子女缺少同龄伙伴来往,被爷爷奶奶娇宠,往往“以我为中心”,散漫、任性、不会交往,您舍得把孩子送到集体中,无疑对孩子的“社会化”是个促进,对孩子的适应力是个考验。孩子这时非常渴望父母的关注和支持。等再过十年,大学老师不必感慨新生“童年期延长”了。有的家长爱心传递是错误的:学校要求准时作息,家长却纵容孩子晚睡晚起;学校主张不吃零食,父亲却让孩子买一大堆小食品由性儿吃;学校提倡喝白开水,妈妈偏要备齐一周的饮料;学校要求自己事自己做不麻烦别人,奶奶说:“奶奶不是别人,孙子的作业,我不管谁管!”—这些“爱心”都和学校唱对台戏,学校刚培养起的好习惯,常遭遇家长的瓦解。所以,请家长把爱藏起一半,和学校教育保持一致,将好习惯在家庭继续演练、巩固、养成。 第三方面当然是孩子的自我期待和自律。这是内因。内因因人而异。如果孩子认为是父母甩包袱,把他冷落到学校来的,他就积蓄着怨气,自暴自弃,故意闹是非,今天菜没法吃,明天枕头低睡不了觉,千方百计引起老师和家长的关注;回到了家里,一脸谁都欠他的表情;如果孩子是逃避妈妈唠叨,怕爸爸约束而住校的,他就放纵自由、拒绝约束、经常违规,影响集体,人际关系也不会融洽。这两类孩子的寄宿利小而弊大。如果孩子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自觉锻炼自理自立能力,克服依赖性,那么走进集体宿舍,如鸟归林,似鱼入水,极有归属感和乐群性,那么他就可能逐步形成自信、尊重、友善、坦诚、豁达、宽容、助人的好性格,这正是进入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这类孩子的问题只是与亲人共处少而导致的皮肤肌饿,每到周末回家后,父母要和孩子好好亲热一阵,非常投入地来一段感情和语言的交流。顺便说一句,高中住校生反感“寄宿”二字,“我们不是可以寄存的东西,学校也不是寄存处,我们是人”—孩子觉醒增长的自我意识,提醒学校和家长要充分尊重孩子的能动性,他们的自我期待和自律是完全可以调动起来的。(八) 北京教科院闵乐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