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唤理性教育 莫将农家子教成书呆子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9月25日05:38 新华网 | |
在呼唤理性教育的今天,我们也应该思考:农村教育的理性在哪里?9月20日闭幕的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发布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该《决定》指出,要在农村初、高中适当增加职业教育的内容,继续开展“绿色证书”教育,并积极创造条件或利用职业学校的资源,开设以实用技术为主的课程,鼓励学生在获得毕业证书的同时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笔者认为,这无疑是农村教育回归理性的福音。 目前,我国每年约有1000万左右的农村中小学毕业生因为不能升入高一级学校而回到家乡。一些中小学毕业生因为缺乏生存技能,只好在家里闲着。可以说,“升学无望、就业无门、致富无术”就是农村教育的三大症结。 为什么会升学无望?有人说,升入高一级学校(高中或大学)的出口和职业教育的出口被堵死或不畅,才使得农村考生升学比例始终保持较低水平。在笔者看来,事实并非如此。争抢生源之火同样烧到了农村,一个农村学生一旦毕业,各种录取通知书便会纷至沓来,其中既有正规的公办学校,又有社会力量办学单位。农村孩子并不是没有升学的机会,关键还在于一个“钱”字成了拦路虎。因此,从根子上说,经济困难是造成农村学生无法继续升学的重要原因。 想让绝大多数农民一夜致富是不可能的。在教育资源严重“贫血”的今天,高中阶段就实行义务教育也不可行。在广大的中国农村,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格局,十几甚至几十比一的录取比例多少年来依然存在。所以,农村学生盲目地追求考取大学,是行不通的。 升学无望,绝大多数农村学生便只能辍学就业。但是,没有多少劳动技能的农村中小学生,就业容易吗?致富能行吗? 在都市人的视野里充斥着“高科技”、“E时代”等词汇的今天,农村和农民之所以仍然贫困,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低素质的农村劳动力制约了农村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要改变低素质的农村劳动力状况,农村教育重担在肩。农村学校作为遍布乡村的基层公共服务机构,在培养学生的同时,还承担着面向广大农民传播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提高农民劳动技能和创业能力的重要任务。 当前,很多地方的农村教育还很难适应农村的这种需求。“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他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做房子不造林;他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他教人分利不生利;他教农夫子弟变成书呆子……”陶行知先生70多年前发出的呼喊,至今听起来仍振聋发聩,因为现在的很多农夫子弟不屑于务农,也不知该如何务农了。 农村尽管也有进行专业技能培训的职业高中,但是,有资料显示,最近几年,全国农村地区职业高中在校生人数由六七十万人下降到四五十万人,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职业教育滑坡更为严重,中等职业学校普遍出现生存危机,农林中专更是难以为继。其根本原因在于,这些学校并不能为农村学生带来很好的就业出路,传统的农村职业教育一成不变的专业设置和教学方法已经很难适应新时期需求,对农村青年的吸引力越来越弱。 因此,农村教育要改变现状,就要把狭小的学校教育改变为大教育观念。理性的农村教育,应该让农村学生在获得毕业证书的同时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乡村教育要回归到“农科教结合”的理性道路,切莫将农家子弟教成不事稼穑、不知稼穑的书呆子。(何勇海)(来源:中国青年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