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上学开别克 在校大学生“富翁”有几多?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9月26日14:55 新华网 | |
“一月五百贫困户,千儿八百刚够用,两三千元是扮酷,四千五千真大户!”这个在大学校园里流行的顺口溜,其实是很多大学生生活的真实写照。而一些大学生们在过着富裕的大学生活的同时,也让其家庭背上了沉重的负担 画面 新生行囊沉甸甸 九月的大学校园新闻层出不穷,着实让媒体忙活了一阵,这边讨论新生行李新三大件(手机、电脑、商务通)的余音还在缭绕,那厢学校为学生开辟停车场的话题又在火爆,有的学生还有了自己的小车,看来现在大学生消费已经不仅仅是生活费多少的问题了。 据宁波的一家媒体报道,宁波大学新生报到那天,送学生的汽车特别多,校门卫讲,一个上午估计来了有300多辆。一位老师透露说,他们学院一名新生还拥有一辆自己的“别克”。 调查 生活消费不是“大头儿” 现在的大学生一个月花多少钱?大学生“富(负)”者有几多?记者昨天向文教区的几所高校发放了50多份调查问卷。在调查中听到这样一个说法:花四五百块的是“贫困阶级”;花千把块钱的也只能算是“中产阶级”;一个月花个上万元,那才值得提一提。“好好读你的书,别的都不要管,钱早就给你凑好了。”这是许多父母对孩子经常说的一句话。为了孩子,他们什么都可以省,就是不能省孩子的读书钱,可是家长们如果看了调查,可能会吓一跳。 此次调查共发放了58份调查问卷,收回55份,有效问卷51份,有效率为92%。 调查显示:饮食、日常用品在现在学生的每月支出中已不是大头,所占比例不到30%;而添置衣服、请客喝酒等所谓的交际、应酬费用占了相当大的一部分;由家长出资购置的电脑、名牌衣物、手机、假日旅游及健身支出更是学生消费的“大头儿”。女生的花费在衣服、化妆品方面所占的比重相当大,而男生则侧重于联络朋友、抽烟喝酒。上网玩游戏也是学生的一大支出,普遍占学生花费近10%,90%以上的学生经常上网。 在调查学生花费的主要来源,88%的学生写明来自父母,靠勤工俭学者不到5%。有14.8%的学生反映自己入不敷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手机成了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通讯工具,被调查的学生中100%拥有手机,18.5%的学生拥有商务通,51.8%的学生有自己的电脑。 算账 大学生一年要花多少钱 开学了,很多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新生家长既乐又愁:乐的是孩子考上了,愁的是超出想像的学费和生活费。一项调查显示,大学生消费已高于普通的上班族,最高者达到了每年3万多元。除了学习消费外,大学生的奢侈消费也越来越多:一年用于手机、电脑的费用在3000元左右,有的高达4000元到5000元。 来自温州的小华,父母都是做生意的。每月他都从父母那儿要来2000元左右的生活费,加上学杂费3960元、住宿费1200元,一年下来可能要花上近3万元。刚刚开学,自己嫌麻烦,温州的手机号码一直没换,每天都花漫游费。 民办学校的学生花费更高,一年的学费理科要15000元,文科要18000元。今年刚刚毕业的小毕,粗略估计了一下自己4年的花费:学杂费每年15000元,生活费一年12000元左右,加上找工作、托关系的花费,4年竟用去了12万多元。 追问 钱都花到哪儿去了 “老同学聚餐:150元;请室友、班干部吃饭200元;还得买些礼品送给老师和辅导员,花了200多元;给自己新添了一个手机1500元。”这是刚上大学不久的小华给记者算的一笔细账。 杭州商学院的一位新生对记者说,他这个星期分别和同学、舍友聚过几餐,“这还都是别人请的,我正打算回请他们。”近期,文教区高校附近的一些餐馆生意火爆,其中随处可见大一新生们的身影。 在教工路上的宝亭村和文华路上的益乐新村,租房住的学生已有相当的数量,有些高校密集的地区甚至已经形成了“学生村”。 财经学院的小英每月拿出400块钱,在校外租了间农民房。住得舒服了,却添了不少额外的开销,电脑、电饭锅、热水器……花了她几千块钱,每月的水费、电费也要近100元。生活费和课余打工的钱都贴到了房租里,但她还是觉得住得舒服,值! 打开大三女生小张的书包,除了书本之外,里面的化妆包让记者大开眼界:“兰蔻”睫毛膏、“RedEarth”唇线笔、Za的爽肤水、“美宝莲”唇膏,Addidas香水……应有尽有,这一套“行头”少说也要近千元。 像她这样用名牌化妆品的学生在学校并不多见,但是拥有化妆品的女生却不少。家庭条件一般的女生可能会用一些较便宜的唇膏或美白护肤品,有些需要贷款上学的女生也会有一支从批发市场买来的唇膏。 这些潇洒消费的学生有着他们的道理:现在的学生不能死读书、读死书,一毕业就面临就业,如果不早点同社会接触,融入社会,了解社会,将来肯定扛不住。 叹息 多数学生不“理财” “每月只给我800块钱,让我怎么活啊?我们班很多人一个月都要用2000多块钱呢!”刚开学不久,就发现自己这个月的生活费又用完了,无奈只得向同学借钱,像张某这样经常入不敷出的情况在大学里并不鲜见。 在记者访问的数十位大学生中,仅有一两人提到每月会为自己攒一点钱,以备不时之需,而相当一批同学不仅没什么存款,反而每到月末都要靠借钱度日。调查显示,30%左右的大学生完全没有理财概念,而是有多少花多少、花完之后再向家长要。这种消费习惯使得这些大学生对家长的依赖性非常强。 调查中,消费有明确计划的学生只有6.4%,而这些人通常月消费为500——800元,收支基本平衡。据专家分析,没有明确的理财观念,是其中一部分学生最终“进化”为“都市新贫族”的重要因素。 家长 不愿让孩子受委屈 一位在杭经商的赵先生,说起女儿上大学的消费就直摇头:“我们家应该说比较富裕了,但是看看现在小孩读书的花费还真是让人接受不了:每个月生活费要近1500元,学费、辅修培训费、硬件配置包括手机电脑等等费用,算起来每年需要3.5万元,4年下来要花掉10多万元,真不知道工作以后她能不能养得活自己。”记者问:“为什么不控制一下孩子的消费?”赵先生有点无奈:“难道她说没钱吃饭了,我们真的能狠心不给?”据赵先生了解,他的朋友里有这种情况的不在少数。 张女士的儿子在杭州的一所高校里念大三。张女士本人是一个小学教师,先生是一名普通职工,两人月收入大概有3000元左右。她说:“儿子上学学费一年要5000多元,而生活费一年也要8000多元,为了联系方便给孩子配置了手机,再加上平时的什么计算机培训、英语四六级培训,现在又参加了考研培训班,七七八八下来也要6万元左右。像我们工薪阶层,这样的负担已经很累了,但为了不让孩子受委屈,家长再累也得承受啊。”据了解,像张女士这样的双职工家庭在城市里占了相当大的比例。 教师 应让学生多些磨炼 杭州教育学院的一位老师认为,新生进入一个新的环境中生活学习,搞好人际关系无可厚非,但实在不应把太多精力放到“人情”交往上,尽快熟悉大学的学习环境,早日进入学习状态才是当务之急。 某高校一位辅导员说,以上种种现象在高校学生中确实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现在大学生的消费观念比较超前。但目前我国大多数学生毕竟还要依靠家庭资助,尽管接触社会是必需的,但依附在家庭上的消费还需要量力而行。 浙江工程学院机械学院姚老师告诉记者,刚开学的时候,学校就对学生进行入学教育,并且也跟家长强调,不要给学生那么多零用钱,给多了学生就会去上网、泡酒吧,而且容易造成攀比。应该把4年大学生活看成是一种锻炼,而不应让学生超前享受。(来源:人民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