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天气 答疑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独生子女羽翼丰满进社会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0月07日00:44 重庆商报

   
 
    核心提示:1978、1979年中国正式实行独生子女政策的25年后,第一批独生子女正走上工作岗位,开始步入社会主流。这一代独生子女们从一出生起,就面对世人的议论纷纷。然而调查显示,曾经被揶揄为“小皇帝”的他们,其实有能力承担起历史交付的社会责任。    在短短数月里,郝与春已经换了3份工作。两天前,新单位人力资源部负责人知道她的经历后揶揄道:“你们独生子女适应环境的能力就是差。”这句话令她颇为不快。    “我从来不说
自己是独生子女,因为我觉得这种称谓有歧视意味。”郝与春说。    和郝与春一样,近两年来,毁誉参半的中国第一批独生子女陆续走向社会,而中国的社会责任也将由此逐渐转交到这一代人手上。从前被人们指为“小皇帝”、“心理脆弱的一代”、“自私一族”的他们必须要面对历史性的考验了。    “小皇帝”名声不佳    中国1978年开始在城镇全面推行独生子女制度后,产生的第一批独生子女大多有这样一份履历———六七岁入学,接受9年基础教育,然后3年高中,4年大学,到今年,正好是刚刚步入社会的年纪。    现实的问题是,独生子女在未进入社会之前,一直被各种负面的舆论所包围。可以说,第一代独生子女在未成年前,就已经“名声不佳”了。    1985年,美国一家杂志刊登了题为《一大群小皇帝》的文章。在文章中,作者借独生子女父母之口,第一次给这一代独生子女戴上了“小皇帝”的帽子。    1986年,一篇题为《中国的“小皇帝”》的报告文学,向中国社会发出警告:“中国的历史进入80年代以来,各种新的事物和新的问题一起来临,其中就包括出现在每个家庭里的宠儿,更确切地说是那些由祖父母、外祖父母及父母用全部精力供养起来的、几乎无一例外地患了‘四二一’综合症的孩子———独生子女们。也就是说,凌驾于家庭、父母及亲属之上的‘小皇帝’,已遍及千家万户,不久的将来,中国将会家家户户都有一个‘小皇帝’。”    这两篇文章的矛头直指中国独生子女一代。    独生一代要正名    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风笑天,称得上是中国社会学家中研究独生子女一代的第一人。从1988年起,他就开始了对独生子女的跟踪调查。那一年,第一代独生子女们大约10岁。此后,随着这一代人年龄的增长,他又分别在1990、1996、1998、2000和2002年,五次对独生子女们进行跟踪调查。    他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考察独生子女究竟与同龄的非独生子女有什么差别,并且考量一下独生子女会对社会有那些方面的影响。    头两次调查,这些独生子女们还都在上小学。调查对象主要是孩子家长们,以了解孩子们的成长背景。    风笑天发现,这些家长在年龄上比同龄的非独生子女的父母们年轻3~6岁。他这样描述这一代独生子女父母不平常的人生经历:在“三年自然灾害”中度过他们的小学时代;在十年“动乱”和“上山下乡”中,度过他们的中学时代和青年时代;在恢复高考和抓经济建设的背景中,开始他们的婚姻和学习;在控制人口、计划生育的关键时刻开始生孩子;当他们开始培养他们惟一的孩子时,社会改革、企业竞争的大背景又一次绷紧了他们生活的弦。独生子女父母的特殊经历,的确是我们理解这一代人的基本依据。    在进行第三、四次调查时,这一代独生子女们已经上了中学。调查的主要题目,是孩子们的社会化过程。    调查发现,年龄越小的儿童中,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差异越大,随着年龄的增大,两类儿童之间的差异在逐渐减小,不同之处越来越少。尤其是到了高中和大学阶段,两类儿童之间的差异几乎完全消失。    风笑天对此的解释是:社会化因素的作用和影响是随着独生子女的年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年龄越小,父母、家庭对独生子女社会化的影响和作用越大。随着年龄的增大和社会接触的范围的扩大,加上青春期心理的变化(比如独立性要求、逆反心理),孩子开始和父母及成人疏远、隔离,向同龄群体靠拢。每一个孩子,所面对的父母家庭是不同的,而他们所面对的学校、同龄群体、大众传播媒介则是相同的或是相似的。正是这种后期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一致性、共同性,逐渐地洗磨掉两类儿童早期主要由于家庭的不同所导致的差异。因此,许多被人们认为是独生子女所具有的特点,实际上是这一代儿童(包括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区别于其他时代儿童的整体特点。    到了2000年和2002年,风笑天的调查对象们———第一代独生子女已经开始走向社会参加工作了。    风笑天就工作选择、职业适应、人际交往、继续学习、婚姻恋爱、家庭关系、家务表现、自我评价等方面对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进行了比较调查,结果显示,在工作选择方面,与20年前人们的担心恰恰相反,独生子女们的独立性更强些。独生子女特别是独生子,完成学业后自己应聘的略多,而非独生子女则是学校分配和通过家人、亲戚找工作的略多;在职业适应、人际交往、继续学习、婚姻恋爱等方面,两类人群的差别也很小。    事实上,在80多个调查选项中,只有20多项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存在差别,这足以得出两者在社会化发展上不存在显著差别的结论。    风笑天的调查打破了长期以来社会对独生子女的误解和偏见。正是基于这些调查,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风笑天就宣称,我们没有必要过分地为独生子女在早期所表现出的与其他儿童之间的某些差异和问题担忧。另一方面,也应努力从急剧变化的社会中,去寻找、发现和改变那些不利于他们健康成长的因素。    成人世界须改造    其实,在中国之外,虽然没有实行人口控制政策,但从20世纪开始,独生子女已成为一个具有世界性的社会现象,有些国家的独生子女已达儿童总数的30%~40%。一些心理学家通过与非独生子女的对比研究独生子女,产生了两种不同的派别:一派强调独生子女的消极方面和弱点,认为独生子女是“问题儿童”,身体健康情况不佳,并列出了20余项独生子女不及非独生子女的特点,对独生子女的个性、成长持悲观态度;另一派强调独生子女的积极方面,认为独生子女一切都优越于非独生子女(如生长发育快、早熟、性格和行为特征优越等)。    问题是,西方国家的一些人对中国的第一代独生子女非常悲观,从而对中国计划生育国策产生了怀疑情绪。    当这些人将独生子女称之为“问题少年”时,另外一些人则指出,独生子女身上的弱点并非是独生的特点所致,却几乎都可以在教育上找到原因,包括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    持此论调者认为,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是与中国改革开放一起成长起来的,同时,由于这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大都经历了“上山下乡”和“文化大革命”,在内心里希望自己年轻时失去的东西由孩子来实现,这又使得家庭教育的手段和功用发生了一些扭曲。    “十年前我曾经写过《中日少年夏令营中的较量》,当时引起了对这一代人的热烈讨论。实际上,不是中国的孩子不行,而是教育的问题。”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研究员说。中国父母们对孩子说的典型的一句话是:只要你把学习搞好了,别的什么都不要你管,这就是我们中国教育的一个代表性言论。“这样一种教育必然导致他的多种方面的人格缺陷。”    比如,独生子女们在独立性与依赖性上,常常表现为是一种矛盾的混合体:他们心理上是渴望独立的,行为上是却离不开依赖。他们特别希望自立、自主。还会有很多权利意识父母进他的房间应该敲门,日记不让大人看,甚至做什么事不让大人知道,等等。但是由于是在一种娇惯、包办代替的生活中长大的,就养成了一种依赖的习惯。这就是教育上的问题:你没有让孩子养成一个好的习惯。    孙云晓的研究发现:实际上是习惯决定了人的性格,性格决定命运。用俄罗斯一位教育学家的观点说:习惯是一个人的道德资本,存放在你的神经系统里。你有了好的习惯,你一辈子都享受不尽它的利息;你有了坏的习惯,一辈子都偿还不完它的债务。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曾经在全国12个城市调查了3284名独生子女及其家长,这项权威调查得出的主要结论是:独生子女的社会道德素质好,兴趣爱好广泛。但他们在个人道德特别是在创造性、独立性和勤劳节俭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另外,富有同情心和较富有同情心的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84%)。这一调查被认为是对独生子女的客观评价。    据《中国新闻周刊》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注册新浪9M全免费邮箱
  新浪二手市场重新开张
  新浪无线国庆贺礼 打开礼包 惊喜不断 爆笑连连!
  企业法律顾问精品课堂 新概念--英语学习的阶梯 考研全系列课程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search 摄像机 减肥 停电装备
 
新浪精彩短信
两性学堂
生殖健康两性差异
曼妙体验尽在学堂
非常笑话
最爆笑精彩的笑话
让你想不笑都不行
图片
铃声
·[谢霆锋] 第二世
·[和 弦] 东方红
·鸟啼铃语 蟋蟀铃声
铃声搜索


企 业 服 务


山东政府招商机构推介
解放全国七百万牛皮癣
中医抗癌革命性突破
解放1.3亿糖尿病患者


分 类 信 息
北交大MBA直通车(京)
节省85%广告费用
想到国外去上学(豫)
企业“零”成本推广
“占便宜”到底!
分类信息刊登热线>>
每日2条,28元/月
原色地带--普通图片铃声,5元包月随意下载随心换. 
炫彩地带--彩图和弦铃声,10元包月下载,时尚又精彩
快快乐乐
看笑话
轻轻松松
过长假
法官:你竟敢白天调戏女士,我要重判你。犯人:法官你…
每日2条,30元/月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2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