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级钳工身背14条命案 刑侦专家破解高技能犯罪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0月13日09:02 新华网 | |
此案为高技能犯罪的“分水岭”,为公安民警研究打击高技能犯罪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刑侦专家王大中 随着社会现代化程度的提高,犯罪也出现了智能化的趋势。日前,在中国公安大学校庆之际,记者专门采访了国内著名刑侦专家王大中教授。他向记者讲述了一起从未披露过的 帮人修锁产生邪念 讲故事之前,王大中教授先强调:高技能犯罪不同于科学与技术结合的高科技犯罪,它是技术与经验的组合,是“像专利一样”的独门“本事”。 案件发生在北方小城,主角王某是个30岁出头的小伙子,虽然年轻,却已是厂里的高级钳工,技术好,人缘也好,口碑极佳。可惜,厂子不景气,高级钳工也赋闲在家。这时,一件偶然的小事改变了他的命运。 一位昔日的同事找上门来,请他帮忙修挂锁。“试试吧”,王某并无十分的把握。鼓捣了两下,王某就这把普通的挂锁修好了。他几乎掩饰不住自己的惊讶,原来修理家家门上挂的锁如此轻而易举。 一传十、十传百,人们传开了,王师傅还能修锁。人们纷纷把家里的坏锁拿来请王某修。王某给每把修好的锁都配了新钥匙。多次重复劳动后,他发现锁也有共性,为一类锁配一把钥匙就行,以后他再为同事修锁时干脆先看看是哪类锁,直接找出对应的钥匙。就这样,他摸索出所谓的“万能钥匙”,既省时又省力。 有了成果就想印证,他按捺不住这种心理。一天,趁邻居都不在家,他悄悄用他的万能钥匙打开了全楼的住户家门。他受到震撼的程度不亚于打开为同事修第一把锁时。“曙光乍现”,后来他对王教授说。这一线邪恶的“曙光”导致了他丑陋的后半生。 高级钳工沦为大盗 “即使这会儿,王某要用自己的技术找个饭碗也并不难,然而邪念已经压抑不住了。”王教授对王某一案如此点评。王某跑到离家较远的居民楼,打开一户人家的门,干下平生第一起窃案,偷走了几千元钱。相当于他10个月的工资啊!他既激动又兴奋,给自己定下个目标:不多干,每月干一次。 第二次,他偷走了更多的钱。第三次,他栽了。正在翻东西时,那家回来人了。他吓得向对方求饶:“钱、物我都没拿,放了我吧!”“行,你去自首。”无奈,他去了派出所。他对民警痛哭流涕,悔恨不已。厂里听说情况后赶快派人来说情,以前的同事也都跑来证明他平时的人品。于是,他被治安警告后放了回去。 如果这次教训能警醒王某该多好。恰恰相反,他回家后不是反思自己的行为,而是总结失手的原因。他认为不该去居民家里偷,居民说不定什么时候就回来,应该去那些按时上下班的地方行窃,那样就万无一失了。 他把目标锁定中小储蓄所和单位的财务室。但这样他便遇到了新的难题,储蓄所的保险柜他还不会开。但这可没有难倒身为高级钳工的他。入夜,他潜入生产保险柜的厂家,偷出保险柜的图纸,回家后潜心研究。几个月后,他“攻克”了这个难关。在犯罪这条路上,他越走越远了。 按图挖洞越狱出逃 在最初行窃保险柜的日子里,王某感觉如鱼得水,几番行窃几番成功,好不得意。不过好梦不长。最后一次行窃的一个保险柜居然又放光又发声,保安人员很快就位,把他当场擒住。他进了监狱。 在监狱里,他一如第一次被抓后的心情,反复思考失手原因,最后归结为技术不过关。他想法找来书籍,钻研声光控知识,为了打开声光控保险柜。“攻关”再次“成功”了,但他出不去,他急啊。 “这时,他使出了两面派手段,”王教授说。一方面,王某努力给管教干部营造用心改造的印象,还主动帮管教人员修理手表、电视、收音机。管教人员对他这种技术高超人员锒铛入狱深表惋惜,给他调换到食堂服刑。另一方面,他对同监室的其他十几个人大肆收买人心,传给每人一手绝活儿,同监室服刑人员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惟他马首是瞻。 “学了也白学啊,等出去,这手儿也过时了,”一天,王某向十几个同监室的徒弟发出感慨。众人不禁一阵黯然。一人突然打破沉默:“您有法儿出去吗?”“有啊,但都得听我的。”众人一听来了精神。“打洞”,王某缓缓吐出这两个字。众人一愣,王某在一张纸上画了一阵,告诉众人按他的图纸挖洞,挖出的土不会放到地面,都在地下移动。王某又“成功”了。 在从监狱逃回家的路上,王某一反常举,绕着山走了一圈,在包围圈外绕回了家。回家后,他拿着钱南下了。 下水道里落入法网 王某作案有个特点,不卖赃物、不近女色。警方一路抓捕,他一路南下。在湖南某地,他相中了某单位设在二楼的财务室。他自信凭借自己的本事,从二楼跳下来不成问题,以前他这样做过多次。不过这次他栽了。借助树枝晃动的力量往下跳时,“砰”的一声,他摔在水泥地上,摔断了股骨。保安人员闻声赶来,他带着伤翻过两米高的围墙跑掉了。 巨款失窃,当地警方展开侦查。王某一时逃不掉,就藏进了下水道。一个老头听见下水道里的异响,报了警。王某冲出来,掐死了老头。闻讯赶来的警察一拥而上将他按住。他罪恶的行为终于干到了头。 “我身上还有14条人命,”王某向民警的交待,震惊了所有人。原来,在南下路上,王某拦截长途运输车,遇到和自己体貌特征相似的司机便要求搭车,乘机弄死司机,拿走司机的身份证件,再把司机背到荒郊野岭的坟地里,随便挖开一座坟,把司机扔进去——14条无辜的生命就这样被他害死了。 专家评析智能犯罪发人深省 案件告破后,王教授和国内其他一些刑侦专家聚到一起,专门研究此案。“它太具有代表性了,可以称为高技能犯罪的分水岭,”王教授说。王教授认为,此说法并没有刻意抬高此案,王某的身上具备智慧和技能的特殊结合。“进步者所做的发明可以牵引一个时代,犯罪的突破性一样能够引领犯罪的恶化。” 王某在一系列犯罪行为中,一不怕现场留痕,二不怕现场留物,这却令民警头疼。有时,他甚至在行窃现场睡上一觉,等天亮后再走。保安人员看见一身运动员打扮的他,往往问他是干什么的。“晨练,”他轻松作答。“走远点儿,跑这儿晨练什么!”他就这样被“轰”了出来。有时,上班的人们擦拭保险柜,就擦掉了他的指纹。每次偷完钱他都对保险柜做点儿手脚,人们七手八脚地打不开保险柜,叫来警察也不管用,最后只能用破拆工具破拆,他的指纹就又被破坏了。随着作案次数的增多和作案“质量”的提高,王某的作案智能化逐渐提高。 “这个案子给我们公安民警研究打击高技能犯罪提供了很好的范例。”王教授和参加研讨的专家们一致认为,在安全防范、安全意识和打击手段方面,我们需要做的太多了。(晨报记者薛冰文并摄)(来源:北京晨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