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晚报:神舟飞船总设计师的铁骨柔情(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0月16日09:50 武汉晚报 | |
戚发轫 1933年4月出生。 1956年4月入党。 1957年毕业于北京航空学院,分配到国防部五院一分院,曾任研究室副主任。 1968年调国防科委五院,历任501部研究室副主任、主任,529厂副厂长,501部副主任。 1983年1月任航天部五院副院长。 1991年任航空航天部五院院长。东方红二号卫星总设计师,国内卫星通信工程第一副总设计师,风云二号卫星气象工程副总设计师,东方红二号甲卫星总设计师,东方红三号卫星总设计师,神舟号船总设计师,战术通信卫星工程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国际空间研究委员会中国委员会副主席。第一志愿是航空,第二志愿还是航空 飞船总设计师戚发轫在共和国航天史上留下了许多“第一”——第一枚导弹、第一枚运载火箭、第一次两弹结合、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颗通信卫星、第一艘载人试验飞船…… 戚发轫1933年生于辽宁省复县。他在大连念高中时,正值朝鲜战争爆发。戚发轫发誓将来要为壮大中国的空军奋斗一生。当他填报大学志愿时,第一志愿是航空,第二志愿还是航空。他如愿以偿地被北京航空学院录取。 1967年,戚发轫去空间研究院不久,爱人便去了“五七”干校“劳动改造”,家里留下一个60多岁的老母和两个孩子,全由他一人照看,他每天早上四五点钟就必须起床,烧水做饭,外加倒尿盆。等把孩子填饱了,再吭哧吭哧骑着一辆破自行车去上班。 戚发轫的父亲因念过私塾,日本投降后买了几亩地,没想到便因此定为地主。一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才被摘下来。共和国20周年大庆之际,应邀到人民大会堂参加国宴的名单中本来有戚发轫的名字,但一审查,却又不让他去了。 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1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升入太空。重达173公斤的卫星进入预定轨道,“东方红”的音乐通过电波在太空回响。 戚发轫回忆说:“那是我一生中最高兴的时候,那些声音至今还在耳边。59岁执掌飞船总设计师“帅印” 1992年1月,戚发轫执掌飞船总设计师“帅印”的那一年正好59岁。 戚发轫透露,去年底升空的“神四”,其实已完全可以载人。当时,他们连宇航员的换洗衣服都给带上了。并且还从航天员的角度出发,尽量把各种装置改得更舒服一些,调整了仪表的颜色、大小,并考虑到各种仪器、开关在失重状态下的操作特点。 戚发轫说,飞船上天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我们的目标是建立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站,人长期在上面工作、搞实验。今后飞船的任务就是送吃送穿送人。载人升空成功后,下一步就是交会对接。“我可以告慰妻子的在天之灵了!” 1957年,戚发轫大学毕业后,姜福玲悄悄走进了他的生活。他俩是大连老乡。 1959年,上级决定让戚发轫前往苏联莫斯科航空学院学习“导弹总体设计”。1959年的“十一”,姜福玲从内蒙赶到北京,两人在戚发轫的单身宿舍里,把两张单人床拼在一起,这就是他们的新房。 2000年初,姜福玲的身体每况愈下。此时兼任中星22号卫星工程总师的戚发轫对老伴说:“等我去西昌回来后,陪你去检查检查”。在女儿的陪伴下,姜福玲去医院做了检查。检查结果让所有人都大吃一惊:晚期肺癌! 这时,正是“神二”发射前的关键时期,戚发轫又返回了酒泉。因妻子病房没电话,为了随时与妻子取得联系,他临行前特意给妻子买了一部手机。在基地,他每天再忙,也要抽几分钟给妻打一次电话。 2001年1月16日,“神舟二号”发射成功。一个星期后,飞船的返回舱也顺利着陆。当戚发轫将这一消息告知病床上的妻子时,姜福玲为丈夫的成功欢欣鼓舞。然而,不幸终究来临。 2001年3月5日晚7点,戚发轫来到病房,告诉妻子:“明晚我可能晚一点过来。”话还没说完,姜福玲就把话接了过去,“你放心去吧。” 没想到,这句话竟成了他们诀别的最后表白,成为他们爱情乐章的绝唱。 处理完妻子的后事,戚发轫立即投入到飞船研制试验。他知道,他必须尽快地将我们的宇航员送上太空,因为这不仅是他的,也是妻子的心愿。昨日,载人飞船成功升天,他可以告慰妻子的在天之灵了。 (通讯员 张传军 徐冉 记者 吕所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