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天气 答疑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建设先进文化与实现全面小康的思考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0月18日08:18 湖南在线-湖南日报

  文选德

  党的十六大规划了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并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指明了方向。建设先进文化丰富和发展了“全面小康”作为一种理想社会的内涵和外延,建设全面小康通过整合功能和提升作用为先进文化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
我们要深刻领会,认真落实,在建设全面小康中全面建设先进文化。

  一、全面小康是一个具有先进文化的学习型社会

  “小康”一词最早出于《诗·大雅·民劳》,“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及中国,以绥四方。”意即“小休”、“小安”。孔子在《论语》中提出:“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和“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的社会理想,孟子则提出实行井田制,为百姓置恒产,使之安居乐业的“王道仁政”方案。先秦时,老子提出“小国寡民”社会理想,并要“损有余而补不足”。到秦汉之际,在《礼记·礼运》中则更是提出了相对于“大同”而言的“小康”社会理想。至宋代,洪迈在《夷坚甲志·王郎君》中提出“然久困于穷,冀以小康”以后,小康就成为人们摆脱贫困、追求富裕的现实愿望。其实,后来的儒家学者都是从“王道仁政”方案出发,研究改变现实,实现小康的问题。至于在太平天国、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这些被称为中国近代三次大的改革高潮中的那些仁人志士,其中包括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也都对强国富民的“小康”、“大同”社会有过各种设想,并付出过血的代价。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对小康社会也有诸多论述和设想,制定了具体目标,并为之进行过不懈探索和奋斗。所以,“小康”作为一种社会理想或者理想社会,从来就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意义上的终极目标社会。时至今日,“总体小康水平”与“全面小康社会”,虽同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里,但又都具有不同的内涵。全面小康社会作为一个阶段性的奋斗目标,它的发展理所当然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发展以及作为这种发展综合反映的人的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也就是说,小康社会要通过“全面建设”,才能实现“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战略目标;社会要不断进步,人民群众要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就必须在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同时,切实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全面小康社会应该是一个具有先进文化的学习型社会。

  先进文化建设是全面小康社会的应有之义。建设全面小康之“全面”的一个重要内容和薄弱环节,就是建设先进文化。应该说,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确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体现了我们党对先进文化的认识和深化。一是先进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和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二是全面小康社会不仅仅是发展经济,提高物质生活水平,而且是整个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协调发展,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三是文化是经济和政治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先进文化对社会经济发展、政治进步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四是文化和经济相互交融、相互转化,“只有经济知识化,才能知识经济化”,“今天的文化是明天的经济,今天的经济是明天的文化。”所以说,发展先进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先进文化建设必然强化民族凝聚力。中华民族之所以历经磨难而能够连绵至今,之所以历经兴衰而能够光焰不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源远流长的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深入中华民族的骨髓,并且成为这个民族的一种粘合剂、凝聚力和内驱力。民族凝聚力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不断增强,需要先进文化作为载体和导向,而先进文化具有巨大的感召力和民族凝聚力。一方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业,迫切需要先进文化为其建立新的社会价值体系与行为方式,并使之成为全体社会成员普遍认同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从而为新时代到来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也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才能满足当代中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另一方面,先进文化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极其重要的任务,能够整合和协调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和突出矛盾,为社会稳定与发展提供强大的凝聚力和社会协调力。

  先进文化建设体现了党的先进性。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需要先进政党的领导。先进的政党不仅要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且要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世界上任何一个政党,如果不能顺应先进文化的发展潮流,不能主导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最终都难逃被历史淘汰的命运。社会主义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至今而产生的优秀文明成果,是代表人类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是我们党始终保持先进性的文化根基。我们党要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又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就必须用先进文化武装自己。保持党的先进性说到底是一个如何不断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提高整个民族的思想文化道德素质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党走过了80多年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艰难历程。前30年的革命进程中,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关键在于如何认识和对待“农民群众”;中30年的建设过程中,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关键在于如何认识和对待“知识分子”,后20多年的改革时期乃至今后,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关键在于如何认识和对待“中产阶层”。这三个阶段或者说三个时期,对这三个问题的认识和处理,我们党是有经验也有教训、有成功也有失败,但最终结果还是正确解决了胜利了。

  先进文化建设顺应了学习型社会要求。学习型社会是一种社会模式和社会理想,是把教育作为社会主要特征的社会形态。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是“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学习型社会是科技高新化、信息网络化、经济全球化的产物。把建设学习型社会的目标写进党的十六大报告,这是带有根本性的战略选择。在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怎样满足高层次精神文化需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先进文化具有决定性作用。建设先进文化已经成为提高全民素质的基本条件,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动力。

  二、建设全面小康要始终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古今中外,任何一个社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论在什么情况下,总是有一种属于意识形态的主流文化主导和支撑着这个民族和国家的兴衰与发展。在当代中国,如同世界其他国家一样,也存在着不同性质、不同形态、不同形式的多样性文化,即既有先进文化,也有落后文化;既有健康文化,也有腐朽文化;既有传统文化,也有现代文化;既有高雅文化,也有大众文化;既有民族文化,也有世界文化等等。这各种各样的文化不仅相互之间发生着激烈的磨擦、碰撞和冲突,而且还与现实的一定的政治、经济发生磨擦、碰撞和冲突。在这种情况下,什么样的主流文化是先进文化?如何建设先进文化?如何在先进文化的引领和整合中提升和扩张“文化的力量”?不仅是摆在全党面前的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

  先进文化是反映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和基本规律,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推动人类历史不断前进的文化。它存在于党务行政、教育科技、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卫生体育、经济旅游等领域,通过知识体系、价值观念、思想信仰和行为规范,以政治制度文化、思想观念文化、科学技术文化、娱乐文化和物态文化等形式加以表现。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各行各业都要紧紧围绕这一总目标和总要求,全面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要始终“用先进思想指导”。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才能始终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保证先进文化在同落后、反动文化斗争中的必然胜利。一是要旗帜鲜明地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特别是在当今世界文化形态、价值取向日益多样化的趋势下,要坚决防止用文化形态的多样化代替指导思想的一元化,坚守文化阵地,帮助广大群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二是要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立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着眼于世界科学文化发展前沿,不断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要突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没有先进文化引领和支撑的民族是注定要落后被灭亡的民族。中华民族文化其厚德载物、民胞物与、海纳百川、和而不同、因时变革、革故鼎新的特色,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和民族价值观,在人类文明的横向传播交流和纵向传承创新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支柱和宝贵精神财富。对于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我们既要看到其历史进步性,也要注意其民族劣根性,做到批判的接收和利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千万不能倒退复古,不能“全盘西化”,在意识形态问题上是不能搞什么“国际接轨”的。具体讲,要抓好“三个保持、三个坚持”:保持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基性,在继承民族历史传统文化时,坚持优胜劣汰的原则;保持先进文化的科学发展观,在吸收和引进各国优秀的科技文化成果时,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保持先进文化服务大众的方向,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时,坚持用主旋律文化整合社会多样性文化的原则。

  要强调“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发展教育和科学,是先进文化的基础性工程。占领教育、科技和人才的制高点,是实现全面小康和发展先进文化的关键。我们要通过教育体制改革、教育结构优化组合和教育资源合理配置,加快建立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提高人民的教育文化水平。要通过科技体制的改革和运行机制的优化,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和进步,加快高新技术的培育、发展和“科技兴贸”步伐,鼓励发明创造,提高科学技术成果的转化率。要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加强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宣传教育,用科学战胜愚昧,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科学技术素质,在全社会形成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风气。要努力营造尊重教育、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的环境和氛围,解决好培养人才、选拔人才、使用人才、留住人才、吸引人才的问题,为小康建设和文化建设构建全方位和多层次的人才支撑体系。

  要坚持“不断创新、与时俱进”。创新是文化保持与时俱进和生命力的关键因素。先进文化要能够不断体现时代要求,支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更是迫切需要创新。一是观念要创新。当前应该强化几种观念,即大文化观念:既要加快文化领域内各行业间的相互融合,又要拓展文化同政治、经济领域的共享同建;市场观念:开发好文化的经济属性,不断解放文化生产力,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力;资源观念:重视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充分发挥文化设施、人才与生态的作用,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思想;前沿观念:提高文化品位,抢占文化制高点,持续发展精品名牌;人文观念:体现文化公平,维护群众合法利益和权益,倡导健康向上的文化消费,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二是体制要创新。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变主办为主管,实现管办分离,政府集中精力培育、繁荣和管理市场。强化企事业单位的法人地位,解决政事分离、政企分离问题。鼓励国有文化产业单位改制,实行以全员合同聘用制为主的用人制度。建立多元化文化产业投入机制,鼓励社会各界发展文化产业。实行文化资源优化配置,打破城乡分割条块分割的行政壁垒,推动文化资源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甚至跨国经营。进一步打破市场分割和行业垄断。逐步形成统一、开放、有序的文化市场。三是手段要创新。努力运用科技进步给文化发展提供的机遇与条件,使丰富的文化资源开发转化为适应市场需要的特色文化产品,构建文化建设与文化服务的新方式。四是工作方式要创新。文化管理要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文化活动由分散型向系列型转变;文化功能由单纯娱乐型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转变;文化活动方式由单纯欣赏性向主动参与性转变;文化经营由单纯服务性向服务经营性转变;文化投入由单纯政府出资向广泛融资转变。这样,大力发展文化经营,真正学会经营文化,使文化产品质量更高,文化服务更具效力。

  三、建设先进文化要有一个基本可行的量化指标体系

  建立符合“全面小康社会”要求的先进文化建设量化指标体系极为重要。第一,建立先进文化建设的量化指标体系是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的需要。全面小康社会有一定的衡量标准和量化指标。建设先进文化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须有一个量化指标体系。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制定了《全国人民小康生活水平的基本标准》、《全国城镇小康生活水平的基本标准》和《全国农村小康生活水平的基本标准》,主要从经济水平、物质生活、人口素质、精神生活、生活环境等5个方面用l6个量化指标进行衡量。在此基础上,东南沿海等一些发达地区还增设了城市化水平、社会保障覆盖率、现代化综合指数等量化指标。以前的这些小康标准体系偏重于物质文明建设,在民主政治、精神文明、文化建设等领域没有具体的标准。党的十六大对全面小康社会的基本目标重新作了阐述,不仅包括经济发展、物质生活,而且要求社会明显进步,人们生活、工作环境有较大改善,社会秩序安定,社会保障水平提高,社会风尚、道德意识提高,精神生活更丰富。其实,人类在社会发展中,就是要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协调发展这“两大关系”。借以满足人类自身的生存、享受、发展这“三大需要”。因此,建立能体现“全面小康社会”要求的先进文化建设量化指标体系,使“全面小康社会”的总体量化指标体系更全面、更完善、更科学,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的迫切需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性工作。第二,建立先进文化建设的量化指标体系是全省人民明确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目标,加快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步伐的需要。建设先进文化的内涵丰富,外延广大。建立为实现全面小康需要的先进文化量化指标,有利于全省人民加深对全面小康社会的理解,明确先进文化建设工作的主要任务和具体目标;有利于充分调动全省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振奋精神,开拓创新,不断开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新局面。第三,建立先进文化建设的量化指标体系是调整和保持正确的文化政策导向的需要。它有利于各级党委和政府针对文化建设的主要发展目标制订合理的产业政策,调整产业布局,优化资源配置,加大工作力度,确保主要任务目标的顺利实现。第四,建立先进文化建设的量化指标体系还是对先进文化建设进程进行监测和评估的需要。先进文化建设是意识形态和物质载体建设的有机统一,文化的繁荣很大程度体现在物质载体上。这也就是“以物养人,以文化人”的道理。我们只有把无形物化为有形,确定先进文化建设的量化指标,才能使软的一手或称“软性国力”真正硬起来并呈现出来,才能不断地对文化建设进程实行跟踪监测和绩效评估。

  建设先进文化量化指标体系的深入研究和科学论证必须抓紧。党的十六大以后,国家有关部门正在研究用哪些指标来描述全面小康社会,湖南省也在进行研究论证,并提出了初步方案,设计了一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指标体系,分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生活、生态环境四大类;文化建设方面初步量化为37个指标。由于没有国家统一的量化指标作参照,而且自身研究的时间也较短,有些部门的量化指标还很粗,有的指标只预安排到2010年,有些部门还拿不出量化指标来。目前这个量化指标体系难免有缺陷,不成熟。加之由于时代日新月异,我们看到的听到的和想到的,都不可能是无限而是有限的,因而这其中的变数还是很多很大的,这就要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抓紧对这个量化指标体系作深入研究和科学论证,尽早整合成一个完善、规范、科学的体系,并为实现这个体系努力攀登奋斗。在研究、论证和实施过程中,要注意把握好三个关系:一是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一方面,经济建设为先进文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支持,先进文化建设反过来为经济建设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两者统一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之中,我们既要坚持一手抓经济建设,又要坚持抓先进文化建设,确保两者同步协调发展。另一方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实力不强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和制约先进文化的建设。因此,量力而行地确定符合经济发展实际的先进文化建设发展目标至关重要,制订量化指标体系既不能滞后也不能过于超前。二是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的关系。在研究论证量化指标体系时,我们既要从本地实际出发,确定一个切实可行、便于操作、能够实现的指标,又要参照发达地区、发达国家的经验,使之满足超常规发展的要求。三是均衡发展和不均衡发展的关系。各量化指标既要体现各个产业、各个地区以及城市与农村共同发展、协调共进的要求,也要体现分类指导,充分考虑不同产业、不同地区、不同阶段以及城市和农村的差别,确定不同的目标要求。

  四、加强文化建设确保建设全面小康阶段性目标的实现

  党的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与加快推进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20年,是巩固和提高现在初步达到的小康水平的时期,也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20世纪的最后20年,中国社会经济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1世纪头20年必将有更大的发展和进步。我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整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很长历史过程中的初始阶段。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将来条件具备时,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会进入更高的发展阶段。所以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只是中国共产党人实现最高理想的一个阶段性目标。实现了这个阶段性目标,就可以为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坚实的基础,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特别是在建设先进文化方面,要切实加强领导,加大工作力度,争取在较短的时间里有较明显的进步。

  一是要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把它摆在党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保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阶段性目标顺利实现的高度来认识文化建设,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加强领导。要建立健全加强文化工作领导责任制,把建设区域文化、县域文化、村镇文化、社区文化等列入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任期责任目标和年度工作目标之中,并作为综合评价各市(州)县(市、区)和有关部门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要深入研究文化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大胆探索加强文化建设的新路子,帮助文化部门排忧解难,保证文化事业发展的正确方向。

  二是要把文化建设放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文化建设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进行总体规划和部署。要按照“重在建设”的方针,进一步发展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旅游、大众娱乐、全民健身、饮食起居、生态建设等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对基层各项文化设施建设和正常运行费用,要列入政府的建设计划和财政预算;对文物要以保护为主,合理利用,加强管理;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要加强建设和管理,从而为全社会的文化进步创造良好条件。同时,要积极支持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从全省来说,发展文化产业应该分区域、分层次,分门别类,全面推进,叫做新闻、出版、文艺、理论“四轮驱动”,叫做“科教文卫体”“五子登科”,力争文化产业的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越来越大。

  三是要认真研究和落实文化经济政策,保证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支持文化部门继续深化改革,进一步革除制约文化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努力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符合精神文明建设要求、遵循精神产品生产规律的文化事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要进一步落实和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包括产业发展政策、投融资政策、财政税收政策、土地使用政策等,利用财政、税收、信贷等经济杠杆重点扶持重要的新闻媒体和社会科学研究机构,扶持体现民族地方特色的重大文化项目和艺术院团,扶植对重要文化遗产和优秀民间艺术的保护工作,扶植贫困地区的文化发展,在发展文化事业的资金投向、产业布局等方面加大调控力度,使宏观环境更加有利于先进文化的发展与传播。

  四是要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加强文化工作队伍建设。要实现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要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关键在于建设一支能够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的高素质领导干部队伍,特别是要培养和选拔好能够担当重任的优秀年轻干部和文化工作的接班人。在发现人才上要强调“不拘一格”,不能论资排辈;在使用人才上要强调“用其所长”,不能求全责备。所有文化工作者都要增强社会责任感,加强自身的思想品德和文化修养,做到思想高尚,操守富贵,握瑾怀瑜,藏器于身,真正是有道德有专长,争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五是要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推进文化法制建设。我们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繁荣与管理的关系,综合运用经济的、法律的、行政的手段,加强对精神产品生产、传播的宏观调控。要在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市场的同时,切实加强文化市场的管理。“扫黄打非”要真抓实干、常抓不懈,清除一切有害的文化垃圾,坚决反对和抵制西方自由化思潮和形形色色的腐朽文化的侵蚀,防止“精神鸦片”对人民的毒害,特别要注意研究和抵御西方敌对势力利用高新技术和信息网络对我们进行文化渗透。在某种意义上讲,文化市场的管理比物质市场的管理更重要更复杂,对此,我们要有足够的认识。

  现在,我国已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庄严使命。党的十六大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确定了目标、指明了方向,我们一定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振奋精神,扎实工作;为推动我省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作出应有的贡献。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注册新浪9M全免费邮箱
  新浪二手市场重新开张
  订阅新浪短信关注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聚焦第一个飞天中国宇航员!
  好消息-新东方新概念送教材! 学会哇啦哇啦说地道英语 考研&MBA冲刺早准备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search 摄像机 减肥 停电装备
 
新浪精彩短信
两性学堂
激情燃烧柔情萦绕
和爱人一起迷醉…
非常笑话
非常笑话乐趣无穷释放压力倍感轻松
图片
铃声
·[花蝴蝶] 花蝴蝶
·[和 弦] 蓝精灵
·鸟啼铃语 蟋蟀铃声
铃声搜索



新浪商城推荐
淑女疯狂
  • 火辣露乳装新上架
  • 买内衣送性感大礼
  • 佳能数码相机
  • EOS 10D专业相机
  • s50照相机
  • 市场最新动态
  • 免费注册上网经商
  • 千样数码精品
     (以上推荐一周有效)
  • 更多精品特卖>>
    每日2条,28元/月
    原色地带--普通图片铃声,5元包月随意下载随心换. 
    炫彩地带--彩图和弦铃声,10元包月下载,时尚又精彩
    热辣经典
    欢乐无限
    八戒泪流满面地归来:前几天爱上一个姑娘,今天却在……
    每日2条,30元/月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2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