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置下岗职工不能只求数字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0月20日05:54 中国青年报 | |
郭之纯 据《中国妇女报》报道,近日内蒙古自治区某市市委、市政府在安排下岗职工再就业时遭遇尴尬:该市政府年初“花钱买岗位”,用每年支付5000多万元的代价,安排了8642名下岗失业人员。但让人不解的是,现在不少已经被安置的人员竟然严重脱岗不见踪影。 据悉,这些被安置的下岗职工大多是年龄在40—50岁左右的再就业有难度的人员。那么,面对政府如此美意,为什么还有人不领情呢?该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一副局长表示:“管理不到位是主要原因。”但笔者认为,如此让人遗憾的现象之所以发生,还应该从更深层次找原因。 首先,安置工作缺乏通盘考虑,没有尊重市场经济的规律。市场经济体制下,任何工作岗位都应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不能想当然地设置。市场经济体制是个完整的系统,只有能发挥作用的职位,才能真正融入,达成和整个经济体系间的良性互动。否则,就如同在运转正常的机器里硬性增加部件一样荒唐。这样看来,短时间内安排8000余人,就难免有“硬性插入”的嫌疑。譬如“非典期间一次性安置了消杀保洁人员3000名”,现在非典过了,是否应该对这些人的岗位进行调整呢? 其次,工作岗位设置过于单调。市里安排的这些再就业岗位基本上都是“环卫保洁”和“治安巡逻”。而这8000多名下岗失业人员是否都能适应这样的岗位呢?很显然不可能。政府应当先对这些下岗失业人员进行一次摸底调查,了解每个人的特长、爱好、工作经验等,然后为其寻找各自适合的岗位,而不是急于求成,“一刀切”把这些人安排到有限的几种岗位上。这样“一刀切”的安置,自然很难保证其长久性。 必须强调的一点是,安置下岗失业人员的目的不能只追求数字,而是要确确实实为下岗失业人员解决生活困难,这是惟一的出发点。我国目前的下岗失业人员普遍年龄偏大,对新技术的学习能力差,适应新形势、挑战新岗位的心理准备不足,对这些人妥善安置的确很难。这就要求政府的安排再就业工作更加细致、实在,应加强对下岗失业人员的技术和观念培训,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为下岗职工寻求、创造一些实实在在的岗位。而不应只是单纯地找一些岗位,也不管下岗失业人员愿不愿意,合不合适,只为安置而安置。这样,注定还会有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发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