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市交通拥堵症结何在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0月24日09:13 光明日报 | |
本报记者 李家杰 北京城市道路交通拥堵,已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 与过去相比,目前北京道路交通早、晚流量高峰时间增长,白天“平峰不平”,夜间流量增大,双休日与工作日的交通流量差距明显缩小。相当多的路段处于拥堵状态,经常发 北京城市道路交通拥堵症结究竟何在?机动车增长过快 专家认为,造成北京交通拥堵的首要原因是,机动车增长过快。 统计表明,20年前北京每增加10万辆汽车,大约需用4年;10年前,每增加10万辆汽车,仅需要2年。2002年一年就新增汽车27.6万辆。今年前8个月新增汽车就超过24万辆。现在,北京市机动车总数已经超过200万辆。 有人将进口车、国产车捏在一起,按平均一辆汽车12万元计算,1985年北京购买汽车的开支,相当于北京“六五”期间城市道路建设投资总额的6倍;1993年购买汽车的开支,超过当年北京道路建设总投资的7倍。为偿还历史欠账、缓解交通,从2000年开始,北京不断加大城市道路建设投资力度,2002年投资额同比增长近一倍,达到107亿元,创历史新高。车、路两个增长的时间差,给了交通拥堵“可乘之机”。市区吸引人群的机构过密 与国内外其他大城市不同,北京城市道路是以皇城为中心发展起来的,呈棋盘状格局,在中心地区很容易形成交通拥堵。 北京市政府察觉到这个问题后,于20世纪80年代做出“打开两厢,缓解中央”的决策。东、西两厢的交通量由此提高一倍以上,市中心20%左右的交通量分流到了市区外围。 然而,市场经济发展往往出人意料。进入80年代后期,城市中心地区变成吸引外资的巨大磁场。海内外投资商以空前的热情,将数百亿元巨资投向这个地区。于是,在城市中心区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带来车流如长江汛期暴涨的江水。 90年代以来,尽管新建成平安大道、两广路,以及四、五、六环路等一批道路,对于减轻市中心交通压力起到重要的作用。但同期建成了一大批商业设施、旅游宾馆、中介机构、高档写字楼、剧院、音乐厅,这些可以吸引大量人群的机构几乎全部集中在市区。每日奔腾的车流无论怎样绕行,最终还是要绕回到市中心,市区怎么可能不堵车呢?同时,市中心缺乏贯通南北的干道,每天的高峰期有70%的交通量压向二、三环线,市中心外围怎么可能不堵车呢?公共交通发展迟缓 一些经济发达国家从环境保护和节约能源出发,不仅大力发展公共交通,而且提倡骑自行车。先北京人一步进入小康社会的国家今日的选择,恰是北京20年前的写照。北京居民以工薪阶层为主,选择公共交通,不应该认为是走回头路。 但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近年来,北京公共交通发展迟缓,不仅公共电、汽车的线网结构不完善,缺乏大容量快速干线,支线网通达深度不到位,而且乘客换乘车辆很不方便,平均换乘车辆距离长达350米以上,不少地方甚至超过1公里。在上下班高峰时段,无论春夏秋冬,运营的公共汽车里都挤得如同沙丁鱼罐头。 与20年前相比,公共交通承担的运量从35%下降到26.5%;小轿车承担的运量从6%上升到23.2%;轨道交通承担的运量不到总量的5%。交通专家认为,在一个多数市民居住地点与工作地点相距很远的城市,不能用载量很大的交通工具及时地将行人疏导开,路上必然出现千军万马争先恐后过独木桥的拥堵状况。每年堵车损失60亿元 北京已率先进入小康社会。从贫穷进入小康,深刻地改变了一部分先富起来的北京人的生活方式,其中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私家车的增长。现在,私家车已发展到129万辆,超过北京市机动车总数的一半以上。 单就经济发展而言,这无疑是一件好事。但与城市交通联系起来看,这却是一个严重问题。一位经济学家算了一笔账:目前北京由于堵车造成的经济损失一年高达60亿元左右。这个数字大大超过了近几年来年均新增汽车的销售收入。尽管这笔经济损失不会在财政上反映出来,但由成千上万纳税人分担的这笔支出,毕竟是一个的巨大经济损失,在解决交通问题过程中,这笔账不容忽视。 一位资深交通专家说,解决北京城市道路交通拥堵,首先要对于交通拥堵症结究竟何在统一认识。否则,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北京交通拥堵问题。稿件来源:光明日报(来源:光明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