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荒老汉含辛抚育弃婴十五载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0月24日11:09 北方晨报 | |
这是一个贫困得不能再贫困的家庭 这是一个简陋得不能再简陋的房屋 这是一个辛酸得不能再辛酸的故事 今年60岁的杨志英在1988年捡到一个刚出生3天的女婴。为了抚养孩子,他丢掉了工作,离开了亲人,奔走数十座城市靠卖血、捡破烂为生,最后“落户”鞍山。2000年末,他们的传奇经历经本报报道后,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得到了社会各界和政府部门的极大关爱,他们也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但是,3年后,他们的生活又陷入了极度贫困:煤气断了,女儿的户口还没有着落。面对生活的重压,坚强的老杨觉得自己再也难以撑下去了。 昨日,记者再次走近杨志英和他的“女儿”杨金玲,走进他们依旧艰辛的生活…… 曾经的关爱 现在的贫困 当年,解困集团曾经借给老杨一套房子,老杨也欢天喜地地领着女儿从摇摇欲坠的简易房搬到了单元楼。电力公司、煤气公司、自来水公司和供暖公司也都给予了大力支持,表示水电煤气以及供暖费用都可以免除。老杨满怀感激地开始了新生活。但是一年前,由于交不起费用煤气被停止供应了,没办法的老杨只好去外面拾一些煤块、焦炭回来烧,弄得楼道内烟雾弥漫。善良的邻居们虽然被熏得眼泪直流,但是可怜老杨的苦衷,一直没有说什么。 仅仅是生活的艰辛还不算什么,最让老杨难过的是不能给女儿一个很好的生活环境,他对这个女儿可谓是操尽了心。老杨说,他把省吃俭用省下来的钱,都花在女儿的身上了。自己从来都没有一件像样的衣服,但一定要让女儿穿得干干净净的上学去;现在倒不像以前那样要到血站卖血了,不过还是吃不饱。每天他都是只给女儿做饭吃,等女儿走了,才去外面的垃圾堆、饭店的泔水桶里捡一些别人的残羹冷炙果腹充饥,记者刚到老杨家时,他正在从一堆垃圾中挑选早晨捡回来的几叶菠菜。 简陋的家庭 舐犊的深情 老杨的家中已经不能用简陋来形容,十几平方米大的屋子堆满了他从外面捡回的破烂,一人宽的小道尽头是整个屋子中惟一开阔的地方,摆放着一张已经看不出模样的床,破旧的小饭桌就摆在床上,这也是这个家中记者看见的惟一的家具。饭桌上有三只碗,里面的菜已经被热得看不出本来面目,老杨指着一个碗告诉记者:“这是孩子最爱吃的芸豆,我一口都不舍得吃。”旁边一个盛酱的碗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这就是我的菜,每天都是这样,从外面捡些生菜,然后别人给些大酱,这我从来都不给孩子吃。”老杨毫不隐讳地说。而老杨的家在外面就很容易认,因为窗户外面挂满了他捡回来的各种破烂。左右邻居都知道这有一个捡破烂的老头,还有一个上学的姑娘,大家对他们都很照顾,正当记者采访时,附近一位卖饼的生意人还给他送去刚刚烙好的大饼。 美好的梦想 无奈的现实 小金玲像其他同龄孩子一样,有着美好的梦想,但梦想终究是梦想,最终还是要走回现实中来。小金玲曾经告诉过父亲,希望能像同学一样,有一台自己的电脑。杨志英说:“非常理解女儿的这种想法,但钱在哪里,我们没有这个条件呀!连家里的黑白电视都是好心人给的,现在家里的所有家当放在一起也不值60块钱。”如今的杨志英比三年前苍老了许多,用他自己的话说:“不光是每天出去捡破烂累,孩子如今大了,她不能总跟我过这样的生活,为了孩子,我的心累呀!”有一次老杨教育小金玲,又提起了她的身世,气头上的孩子顺口说道:“谁要你管啦,是你自己愿意捡我的。”老杨并没有和孩子争辩什么,“她还是个孩子,她本不应该经历这些的。”老杨一直用这些话来安慰自己那颗早已伤透的心,泪水沿着布满皱纹的脸颊滑落。一旁的金玲知道伤到了爸爸:“别生气了,爸,都是我不好,我说错话了。”狭小的屋子里传出父女痛哭的声音。 老杨也非常明白孩子的心,总是力所能及地改变孩子的生活。“现在她大了,我捡回来的一些衣服也不穿了,就连我给织的毛裤都嫌不好看。”说完老杨从一大堆破烂中翻出几件给金玲新买的衣服。“我想让她吃好穿好,也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起码对得起良心。”老杨不认字,也不会表达自己的感情,在与记者的谈话中,他提到的最多的就是“良心”。现在老杨最担心的就是女儿的户口问题,因为快初中毕业了,金玲还是一个“黑孩”。 离开老杨家,天已经黑了。但记者知道,明天灿烂的阳光还会照在老杨宽厚的脊背上。 如果您有意帮助老杨和他的女儿,请拨打本报特别开通的爱心热线电话:8008900808;0412-6366667。 实习生 尹达 记者牛奔/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