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把脉省城交通:历数六大拥堵“病灶”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0月27日08:54 河北日报 | |
工程建设没有错开时序,大面积开花,同时施工,直接影响了车辆的正常分流,增大了相关道路的交通压力。但这只不过是一个短时间的现象。因为,省会交通拥堵的问题由来已久。近日,石家庄市规划设计院的专家把脉省会交通,专门给政府上呈了一份报告,历数了省会交通问题的六大“病灶”。 单中心城市布局造成中心区交通压力集中 目前省会的交通拥挤主要集中在一环路以内、裕华路和中山路之间约17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因为这里分布着省会主要的娱乐区、商业区以及政府部门,造成了裕华路、中山路及相邻的主干道车流量、人流量过分集中。一环路以内的机动车出行量占到了整个二环路以内的40.8%,中山路、裕华路、和平路承担着市区交通总量的70%以上。 据调查,自1996年以来,省会机动车的增长速度每年超过了16%,特别是今年,平均月增3000多辆。现在省会的机动车保有量已达19多万辆,自行车130多万辆。这是1986年至1989年石家庄市第一次交通规划所始料不及的。机动车的不断增加和道路资源的有限,使一环路以内的道路不堪重负。 路网系统不完善,干路网交通矛盾突出 城市主干道、次干道、支道的级配规范化技术指标为1:2:3。省会的现状道路比例为1.45:1.08:1.39。中心区交通仅依靠和平路、中山路、裕华路和仓安路四条主干道,这些主干道在承担自身强大的向心交通的同时,还要承担近70%与中心区无关的通过性流量。次干道和支道根本就不能发挥疏解、分担主干道交通流的作用。另外,铁路贯穿南北,分割了城市道路交通系统。由于地道桥建桥时间早,容量小,多年未进行扩建,而两边与之相连的道路都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拓宽,地道桥因此成了制约省会交通畅行的“瓶颈”。 信号周期时间长、协调能力差,道路通行潜力挖掘不够 目前,省会道路交叉路口信号的配置,过分强调停车次数的降低,未按交通流量及路口几何尺寸的实际情况进行信号设计,多数路口信号周期过长,导致路口车辆延误时间长,降低了路口的通行能力。另外,省会除了裕华路19个交叉路口交通信号灯实施了线控外,其它路口的信号灯,全为单点定周期式或人工控制。由于相邻路口之间的信号不能互相协调,为主要交通流提供有效的“绿波带”,致使现有道路的通行能力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高峰叠加,干道伴行的自行车流量大,导致晚高峰交通混乱 石家庄市的机动车早高峰发生在上午8时至11时,晚高峰发生在15时至18时之间,高峰期流量持续较高。而非机动车流量的高峰与市民上下班的时间关系密切,早高峰发生在7时至8时之间,晚高峰发生在18时左右。早高峰机动车与自行车之间有一个时间差,而晚高峰则基本重合。 另一方面,占用道路资源22%的出租车,承担了市民出行2%的比例,公共交通承担了4.3%的比例,而自行车和步行作为市民最主要的出行方式,则占到了85%,但为这两种最主要、最大比例的出行方式提供的交通设施却又很少,没有形成系统。中心区支路、次干道的匮乏,使自行车流与机动车流重合于主干道上,形成了强大的混合交通流。据测算,中心区多数交通路口高峰期机动车流量超过5000辆,而自行车流量则在1万辆至3万辆之间。路口交叉通行能力的严重不足,导致了交通秩序的混乱。 人们遵章意识差,乱窜逆行现象严重 除了自行车多外,在中心区的新华集贸中心市场和南三条小商品批发市场,以及石家庄火车站和长途汽车站一带,还有大量货运三轮车频繁穿行。无论是骑自行车、骑三轮车的人,还是步行者,缺乏遵章意识和交通安全意识,违章现象十分普遍。另外,规划的次干道、支路停车场,本来就干扰了中心区主干道的正常交通,而市场占道、停车占道、无关设施占道等各类占道现象仍比较突出,这就更进一步加剧了交通的紧张程度,这在两大批发市场附近表现得尤为突出。 南环大桥收费,交通流向中心区转移 南环大桥建了收费站后,部分车辆为了躲避缴费,转向中心区主干道,大大削弱了二环路分流城市中心交通的作用,造成城市东西向交通紧张状况加剧。据测算,收费前,南环大桥机动车高峰流量为3300辆,收费后,一下降到1200辆,使2100多辆机动车转移到了中心区内的平安大街、建设大街、中华大街等主要道路。本报记者 李文亮 林凤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