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消褪 市侩横行 周庄还能火多久?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1月03日08:46 新华网 | |
在川流不息的人群中寻找古镇遗风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游人们能够显而易见的是,几乎所有沿街的房子,都破门开店,八成是卖黝黑的假古董、鲜亮的旅游纪念品、批量生产的印刷画,还有林立的茶馆、饭店、酒肆、时装店……零星的景点完全湮没在其中 错落有致的老屋、雕镂精美的窗扇、瘦瘦的乌篷船、小小的石条埠、月照双拱桥…… 小桥、流水、人家,18年前,旅美画家陈逸飞那幅写生周庄的《故乡的回忆》,被美国西方石油公司董事长哈默高价买下,并成为联合国首日封图案,从此,周庄这个偏于上海一隅隶属江苏昆山的小镇开始名扬江湖。 然而今天,当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来到周庄时,看到的却是,小桥正被熙熙攘攘的人流践踏;流水已经不再清澈,尽管有人工净化但也抵挡不住日益严重的污染;而人家,已经被越来越重的商业味改造,市侩之风渐长。 周庄已经很难说还是那个画家笔下如歌如诗的小镇,而这种变异,能让周庄一直这样“火”下去吗? 水乡古镇变成大集市 从设在上海体育场的旅游集散中心,乘旅行车大约只用一个半小时就可到达周庄。记者到时正是国庆黄金周刚过不到半个月时间,本以为游客不会很多,但一下车,还是被广场上、街巷里熙熙攘攘的人群吓了一跳。而随行的导游说,这还是平常日子,充其量只有两三千人,双休日人还要多,最可怕的是黄金周的时候,一天最多时游客达到3万多人,在著名的双桥,不到10米长的石桥上人挤人人挨人,要通过足足得花20分钟。 在川流不息的人群中寻找古镇遗风是件很不容易的事,窄窄的石砌小路曲折前行,两边是深深的木质窗栅,石桥架在不宽的水巷上,白墙乌顶的民宅映在水中,然而仅此而矣。游人们能够显而易见的更多的是,几乎所有沿街的房子,都破门开店,八成是卖黝黑的假古董、鲜亮的旅游纪念品、批量生产的印刷画,还有林立的茶馆、饭店、酒肆、时装店……零星的景点完全湮没在其中。 据介绍,如今这个只有0.47平方公里的小镇,挤满了近千家商店。原来古镇里的大多数人已搬去了新镇,仍住在这里的大多是为了生意,而且60%以上是外地人租了周庄人的店面。 周庄的房产80%为镇集体所有,另外20%是私房。由于这里游人很多,生意好做,一般小店一年租金三四万元,有的则高达十几万,近年来更是水涨船高,所以很多人家争相破墙、破窗开店。一位导游告诉记者,周庄的门窗原有一百多种风格和式样,由于人为破坏,很多样式已经见不到了。 有游客不禁发出这样的感叹:周庄的格局、框架乃至躯壳虽然还在,那黛瓦粉墙的做工似乎还大大高出了旧时的工艺。遗憾的是,这一切都被“现代化”的色彩、商业的味道涂抹。古运河仍在,儒雅已无;双桥、旧巷仍在,遗风尽失。 逃得过当年的建设热潮 能否躲得过今天的开发滥用 曾几何时,像周庄这样的古镇在江南星罗棋布。可是在80年代的乡镇建设热潮中,经历了一番填河、拆桥、开路、造厂的改造,一座又一座古镇消失了。而周庄,听取了国家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同济大学教授阮仪三的意见,“敝帚自珍”、“厚古薄今”,制定了全国第一个古镇保护规划,成就了如今的古镇旅游热地,并列入国家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预备名单。每年150万游客创造了5000万元门票收入。现在,3000人的小小周庄全年收入近4个亿。 而早在规划制定之初,阮仪三教授就告诫周庄,不要因过度开发而毁了周庄。但是,专家的警告还是不幸而言中。一位多年从事周庄旅游的旅行社负责人告诉记者,从开发以来,涂抹在周庄上的败笔就不断出现。 过去周庄要靠摆渡进入,这样一天下来能入游的游客充其量不足3000人,而且较好地保证了周庄的原始风味,也避免了因外来因素的过度进入而破坏掉原来的生态。但1988年,为了开发旅游,周庄“告别摆渡”,建了一座水泥大桥,从此旅游客车长驱直入。然而,这边源源不断的客流带来了巨大的票房收入,那边却是游客连天的抱怨。本想寻幽而来,却不料比寻常城市更加人群熙攘。 1994年,上海一家投资公司斥资数千万,在周庄南湖区域兴建一座“全福寺”。这是周庄面向湖面风景秀丽的开阔地块,是陆龟蒙垂钓处和刘禹锡寓所遗址。周庄被千万元的资金吸引住,不顾规划设计,硬是在此建造了非清非明水泥梁柱的寺庙。而如今,当人们走到流水尽头想再一观南湖风光时,却被拦住要收门票,一听是寺庙,更少了游兴,进入者寥寥无几。这个被人称做假古董的庞然大物游人稀少,却占去了周庄最好的风景地段。 在庄中,一座本来古色古香的宅院被圈了起来,上面挂了个木牌写着两个字“怪楼”,而当地人把它叫做鬼楼。原来这是周庄最新引进外资的“杰作”,日本人投资在这里建了一个高科技光电效果的恐怖人工景观。而这一高科技成果在这里却成了游人们的一个笑谈——谁会想来这样一个美丽如画的地方看这样神神鬼鬼的东西呢? 如今,周庄在申请世界历史文化遗产,中国科学院一位专家对此评价说,世界遗产绝不仅是用来旅游的,它里面有《自然和文化保护公约》的限制。但我们国家申报的世界遗产很多成了旅游之地,申报本身带着强烈的功利性。同欧洲人把历史名城看作是自己国家和民族的骄傲相比,我们似乎更把它当作了一个致富的工具。 周庄的人文精神哪里觅 人景合一,对于一个旅游胜地来说,自然风景中蕴含着的浓郁人文精神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 然而,几年来天天都跑周庄这条线的一位导游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说,周庄从十几年前开始开发,这里挣钱的味道越来越浓,服务的意识越来越淡。 一位来自苏州专门批发丝巾的老板告诉记者,在周庄买丝制品,十有八九是假的。他教记者如何识别真正的丝制品和赝品,而两者间的价格相差甚远。而在别的丝巾店里,记者果然看到同样的东西,明明不是真丝的,店主说是真的,而且开价甚高,一番讨价下来卖四五十元的东西懂行的能砍到十来块钱。而大多数游客谁是行家呢。所以负责任的导游在游客进庄之前都要叮嘱,要想买质量好的东西最好别在这买。而记者想买几条做个纪念,谁知一条没打开细看,回来发现上面竟有一个大洞。 质次价高还在其次。 一位女游客愤怒地向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讲述了她因为与经营者发生纠纷,竟差点被老板推进河中的遭遇。她和朋友中午12点从客店退房后到附近的一家饭店吃饭。因为就两个人所以只要了两碗面和一份炒菜,合计18元。她们选了二楼的位置,不一会面先上来了,因为是北方人,一尝面条还夹生,就冲楼下正在拉客的老板娘要求再煮一煮,谁知老板娘说南方的面条就是煮到这个程度,几经要求,才有个服务员上来把面端走答应重新回锅。又等了数分钟,面条来了,重回炉的面条味道如何可想而知,两人吃了几口,发现太咸,就又冲下面的老板娘要求来一点水。一会,服务员拿来一个暖水瓶放下就走了,两人只得自己倒了白开水在碗里喝。勉强吃了一些,便想结账。谁知听到老板在下面开始骂骂咧咧,说他们吃两碗面在楼上坐了两个钟头。本来就吃得不高兴,她便和老板发生争执,言语不合老板竟抓住她的包,连包带人一块要往河里扔。在朋友的帮助下她才得以脱身。慌乱中,她拨打了110报警。谁知老板娘嘲笑地说,报吧,警察来了也一样。果然警察到后,非但未对经营者推人下河的行为做任何表示,反而说这属于消费纠纷,应该由工商部门来管。这位女游客要求双方一起到工商局去。谁知这位警察竟要求她先付帐然后自己去工商部门投诉,对店主不做任何处理。无奈之下,她只好在店主和其他帮腔的经营者的众目睽睽下付了帐,在嘲笑声中灰溜溜地走了。 这位游客对记者说,她有两个想不到,一是想不到在服务业越来越发达的今天,周庄游客竟会因为消费不高而受到歧视,而发生纠纷竟会遭到暴力相向;二是想不到周庄这样一个赫赫有名的景区,管理者的屁股完全坐在经营者一边,好一个庄大欺客。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在设在周庄门口的工商所了解到,这里一年接到的消费者投诉仅有几十起。一位姓潘的工作人员表示,对这位女游客的遭遇,他接到了投诉,因为当天比较忙,过后他会亲自到经营者处去调查,处理意见会通知游客。但到发稿时,记者了解到的情况是没有任何回音。 其实这位游客的遭遇并不罕见。记者在相关媒体上看到这样一位周庄游客的记述:寻寻觅觅,终于找到一家规模颇大、尚余空位的餐馆。在没有服务生的带领下,我们自觉地在二楼找到一张靠街的桌子,虽说桌上仍有前人留下的痕迹,但好过饿着肚皮在街上晃来晃去。怎知片刻休息之后仍不见端茶送水的小姐。原来那边有一大桌客人,正在觥筹交错、嘻哈不已。相较之下,尔等又岂会在乎我们两个势单力薄的弱女子呢?终于,在几番催促之下,小姐换上了干净桌布,端来两杯热茶。第一道菜算是上得快,第二道、第三道也还可以,最后一个菜从此再没出现过。三催四请后,回答是材料没了,且没有丝毫歉意,连起码的“对不起”都不说一声。还未填饱肚皮的我们真是气得七窍流血、八孔生烟。此时,邻桌的客人因有两道菜迟迟没上也在与服务员争执不下。经过艰难的一番交涉,老板终于良知发现,道了歉,赔了款(少收9块钱)。可笑的是离开时在饭馆大门口碰到另一批客人正和店员吵架,拒不付款。 一位经营画廊的店主对记者说,虽说商业过度,但对当地人来说,毕竟它解决了一大批人的就业问题。现在生意不好做,游客越来越精,而经营户大多是租的房子,这几年周庄形势看好,房租自是水涨船高。今年更是遭遇了“非典”,那几个月简直门可罗雀,经营户们没生意做。这才缓过来,他们也是没办法。 古镇的保护与开发,经营者的利益与游客的权益,一对对矛盾横亘在周庄的面前。周庄如何选择,如何寻找平衡点? 而记者了解到,近年来一个个古镇开始凸现在人们面前:江苏的同里、浙江的乌镇、安徽的宏村……一个个都把目光瞄向周庄。上海市政府更是几十亿巨资投入同样是江南水乡的该市朱家角镇,欲打造一个最临近上海的全新旅游景地。 留给周庄处理这些问题的时间不多了。(记者 张帆)(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