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名稻客会战萧绍平原(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1月05日07:20 杭州日报 | |||
杭州日报记者鲍一飞 摄影戴树林 杭嘉湖平原和萧绍平原自古以来就是全国的粮仓,萧山绍兴更有“萧绍熟,江浙足”的美誉。随着我省晚稻进入收割的黄金季节,连日来,河北、江苏等地的稻客们大举南下,跨过钱塘江,进入萧绍平原作业。 “农家少闲月,十月人倍忙”。昨天晚上,在钱江三桥,记者目睹了几十辆收割机驶过钱塘江的壮举,也体会了稻客们风餐露宿的艰辛与不易。 现代稻客机器武装 昨天晚上7时许,在钱江三桥收费站南面的路边,停满了一辆辆大型的卡车,上面装载着一台台式样各异的联合收割机,稻客们正在一旁生火做饭。 下车前往搭讪,在得知我们是媒体记者时,稻客们显得很是热情,大声地招呼我们一同坐下用茶。围着随车自带的煤气灶,稻客们向记者自我介绍说,他们大多来自河北、江苏、河南等省份,其中又以江苏人为多。 “老黑”是江苏省江都市郊人,今年38岁,从事稻客生涯已经17个年头,在当地的稻客中算是个领军人物。背靠在收割机上,“老黑”显得有些疲惫,他告诉记者说,上午还在湖州割稻,一个小时前才赶到杭州,明天要到萧山临浦。 作为江都市农机协会的会员,“老黑”说,江都市是全国最大的农机大市之一,全市有6000多农民从事稻客生涯。与传统的麦客不同,现代稻客早已告别了手工作业,全部以机收为主,收入也不错,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不下300户。 记者留意到,路边的收割机大多产自日本,其中以“久保田”、“洋马人民号”、“东洋”等品牌为主。一名河北的稻客称,收割机售价不菲,“久保田”2000年的市场价就高达23.7万元。对于农民来说,虽然价格偏高,但机器性能好,几户家庭就联合出资购买。 割稻一路艰辛一路 问起收费高低,稻客们丝毫不加掩饰,称“视田间的具体情况而定,大体在每亩120元到150元之间”。来自河北仓州的余世海说,这个价格算是高的,浙江人富,农民不在乎,付钱时也爽快。假如在安徽和四川,每亩的价格则会下降30元左右。 然而,有收入就必然有付出。说起割稻时的艰辛,所有的稻客都有一大堆故事好说。江都小伙程军良略带忧伤地说:“这么多年了,再苦的事都熬过来了,好在生意还行”。 程军良满脸黝黑,皮肤粗糙,单从外貌来看,一点不像个22岁的年轻人。在记者的再三要求下,程军良说了件不久前发生在萧山的伤心事:四天前,在萧山区浦阳镇某村,经他人介绍,程军良开着“久保田”下田作业。可割了还不到十分钟,割刀竟然断了。下车一看,才发现地上躺着三枚水泥钉。程军良说,那是当地稻客为了争抢生意,采用了不正当竞争的手段。 稻客们说,这事还算小的,他们最怕的就是当地部门以各种名义乱罚款、乱收费,让他们辛苦一天的收入全部“充了公”。而地方保护主义更是让稻客们吃足了苦头,如有一次在湖北宜昌的一个轮渡码头,船老大以“收割机吨位太小,收费太低,货轮过江会吃亏”为由,将130多辆收割机晾在码头整整三天! 记者看到,为了尽可能多挣一点收入,有的稻客几乎全家出动。如河南驻马店人张全力就携妻带儿,全家像候鸟一样,全年奔波在大江南北,从东北,到华北,再到四川和江浙,收了油菜收小麦,收了早稻收晚稻。 流动作业信息为重 夜渐渐地转凉了,许多稻客匆匆扒口饭,开始上车睡觉,只有“老黑”等少数几个稻客还在陪记者聊天。 问起外出作业最大的心愿是什么时,“老黑”抽了口烟说,最希望能及时获知收割信息,同时能得到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老黑”说,最近几年,江苏、河北、河南等稻客大省已看到了机收带给农民的实惠,许多政府都开始出台相关政策,既保护稻客们的权益,又向稻客们提供大量有用的信息。如在江苏的江都和盐城,政府部门都成立了农机服务中心,在第一时间把其他省市农作物的收获时间、面积等信息提供给稻客们。 为了证实自己的说法,“老黑”还爬上卡车,从驾驶室内拿出了一份《2003年全国跨区机收信息手册》。记者见到,《手册》上对每个省市的耕作面积、作物、机器数量等,都标得一清二楚。最让记者吃惊的是,“老黑”对杭州农作物的概况相当熟悉,如水稻的大体分布情况、农民的耕作习惯、农产品价格等,甚至萧山区临浦镇还有多少水稻没有收,他都说出个一二来。 问到这些信息从何而来时,“老黑”笑哈哈地说:“这可是一级机密,都可以换钱的……”爽朗的笑声引得车上几名稻客的阵阵笑意。笑声中,有人在一旁打趣说:“萧绍平原可是个富矿,可以让几百台收割机忙上一阵子。”据初步了解,在萧绍平原上,河北、河南和江苏的稻客们不下四五百人之多,大型的收割机最少也在百台以上。 晚上9时许,夜已经很深了,当记者起身告辞时,很多稻客已在车上发出了浓重的鼾声。第二天一早,他们又将奔赴一个全新的战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