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自治五年风雨 基层民主曲折演进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1月06日14:43 南方周末 | ||||||||||||||||||||||
村民自治五年风雨 基层民主曲折演进 詹成付:村民自治的发展其实应该有3个时间段的概念,5周年是指《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修订后正式实施,这之前,1988年6月1日已开始试行,再往前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已经开始出现一些萌芽。 现在回过头来看,这个实践过程早已超出了单纯的村民自治,最主要的是对农民的思想启蒙,在农村引入了民主理念,在9亿农民中树起了一个大写的“人”字。 记者:萌芽最初在哪个地方出现的? 詹成付:1978年之后,农村废除了人民公社这一政治经济管理模式,经济上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家庭取得了自主权,但公共事务谁来管,怎么管,这是一个空白。正好在广西宜山县罗城一带农村,出现了一些新鲜事,村民们商量着管理防火、防盗等社会公共事务,也是每家每户按手印,最后订立契约性质的村规民约,慢慢演变成村民委员会。 当时民政部门还归中央政法委管,中央政法委书记彭真很重视,派人下去调查,发现村民这种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体制,适应了当时农村以包产到户为主要形式的经济体制,这种社会管理体制和经济体制是相匹配的。 记者:当时中央对这一新生事物怎么看? 詹成付:1984年调查完之后,中央就要求,配合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由民政部牵头起草《村民委员会组织条例》,从这个意义上讲,农村的改革,一开始就是经济、政治体制相配套的,不像城市有所延迟。后来有关方面认为,村民委员会涉及到基层政权组织形式的改变,属于基本法序列,所以建议把条例改为《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从1984年提交审议,再到1987年11月23日通过,这中间经过了一次全国人大、三次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讨论。人们长期以来在人民公社体制下生活,一下子要改成由农民自己管理自己,相当一些人难以接受、相当一些人反对。所以前后经过了近4年的时间,最后以“试行”方式颁布。从1988年6月1日开始试行,再到1998年11月4号修订后正式实施,整整10年零5个月。一部法律戴着试行的帽子,试行10年,在中国立法史上是鲜见的。它实际上反映了思想认识上的矛盾相当激烈。 记者:矛盾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詹成付:很多干部,尤其是乡一级的干部,过去有任命村干部的权力,现在却和村一级组织变成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村里“对了我就听,错了就不听”,在中国官本位的社会里,乡政府哪里受过这种气。当时很多乡镇就反映,乡政府成了“无腿的螃蟹”,村民自治“相当于把螃蟹的腿砍了,螃蟹没腿了怎么走?” 另外一个很大的矛盾,出现在1989年之后,有些人认为《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是资产阶级自由化,扣上了政治帽子,把民主和资产阶级自由化画了等号。当时彭真同志坚持认为,这不是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产物,恰恰是走群众路线。此后,中央政治局常委宋平同志在一次会议上说,“关于村民委员会不要争论,要实践,要用经验、事实来说话,现在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怎样贯彻好的事情。” 1990年8月,在山东省莱西县召开了建国以来第一次“全国村级组织建设座谈会”,宋平作了重要讲话。随后,中共中央下发文件,提出每个县市找几个村进行试点,总结经验。从而结束了人们在1989年之后的模糊认识,村民自治开始大规模展开。 高歌猛进 记者:可不可以说,1979年到1988年,是萌芽阶段,而从1988年到1998年,则是基层民主的实验阶段? 詹成付:是这样一个过程。后来中共十五大报告提出了村民自治的“四个民主”:即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这是又一个具体化。十五大之后,有段时间,中国的农村民主可以说是高歌猛进。其中还有一个标志性事件,就是1998年9月,江泽民在安徽五河县考察之后,发表讲话时,第一次把“村民自治”上升到了与“包产到户、乡镇企业”的同等地位,并称为农村的三个伟大创造。 记者:您说的高歌猛进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詹成付:一方面,十五届三中全会把农村民主村民自治上升到社会主义新目标规划,有党的意志做后盾,此外《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成为正式法,不执行就是违法。 第二个方面,就是民主的质量比过去高。过去一些人拿着选票胡写乱画,画甲鱼的有,写外国总统名字的有,说明他们对选举的不信任。通过实践,村民慢慢地认识到选票的作用,所以在这个阶段出现了一些新现象:一些在外打工的村民纷纷回家投票,甚至有的包机回家参加选举。 当前也出现另一种现象:买卖选票。有些投机分子以说空话、眼前小利等骗取了农民的选票,农民就是在得到教训的过程中,逐步提升了当家作主的本事,逐步知道了什么是民主,怎样做才能是民主。老百姓对民主的认识,从不知道到知道,从不会操作到会操作,从不理性到理性,从冷漠到积极参与,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到现在依然在继续。 记者:利益关联度应该是农村民主的直接推动力,实际上是不是意味着,人民公社这种“公权力”退出后,村庄需要建立一种利益协调机制? 詹成付:过去要么是国家说了算,要么是乡村说了算,从来没有大家商量讨论说了算,从来没有给农民提供实现民主自治化的途径。现在的村民自治就是在提供民主训练。对于一个村主任来说,假如我选举了你,而你蒙了我,我就可以罢免你,或者下次不投你票。这样就是一个进步的社会的表现,不至于用暴力手段去协调。这是一个方向。 还有你提到了“公权力”退出,事实上,中国以前的乡村就是自治色彩的,政府机构设置到县就终止了,乡村治理依靠宗族和乡绅来完成,当然这种自治还是统治,和民主自治、村民自治有本质区别。“公权力”对乡村的渗透,实际上起源于国民党,政权向基层渗透,强化保甲制度等,这实际上是种战时体制。建国之后,在农村的管理体制逐步发展成人民公社。好处是可以快速汲取资源,坏处则是全国变成了一个大公社,没有“减震器”,使家国一体化。村民自治,实际上当然也意味着“公权力”的上收。 矛盾 记者:我们注意到,一些地方近年出现了富人争当村官的浪潮,您的评价是什么? 詹成付:富人争相当村官的动机一部分人是想捞一把,一部分人是想光宗耀祖,还有一部分人是一种新的思想境界,钱多到了一定的程度,想做公益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应该说,出现这种现象是很正常的。 记者:但不少地方也出现贿选、黑社会性质组织介入等问题,您认为村民自治这些年来,表现最突出的是哪些矛盾? 詹成付:在选举过程中,外来力量、候选人、选民这三者实际上是个互动的关系,这些年表现突出的矛盾,也可以按这三个方面分类。例如首先是来自县乡等上级政府的干涉,像某个县就出现过,村民选出的村委保留虚职,县里另聘一批干部“兼职”本该村委成员负责的工作,另外民选的村官被上级免职的情况,也出现过很多。 第二个方面,就是候选人的不法行为,例如贿选,例如通过引入黑社会性质组织力量等,来达到赢得选举的目的,但这些通过不当手段参选的人,首先就会为己牟利,村民往往经过教训后,会更加清醒地善用手中的选票。 第三个方面,是选民自身的素质,例如在唱票快结束时,故意将选举搅黄的事例,这说明中国还需要大力培育选举文化,提高选民素质。 不过要说到最突出的矛盾,实际上是“两委的冲突”,具体到村庄,就是党支部书记与村委会主任的冲突,表现在“谁说了算”,争夺财务报销签字权、公章管理权、干部聘用权等,这个问题如何协调,并达到既依法办事,又是人民当家作主,又能坚持党的领导?目前也有一些地方,尝试以两票制、公推公选等方法,来扩大提名,提高合法性。2002年,中央下发的14号文件中,就明确提出,拟推荐担任村支部书记的,先得通过村委会主任选举,以此为党支部、党组织扩大群众基础。 时间表 记者:外界好像对中国推动基层民主,给予过很高的评价,但也有人认为,我们不能只在村级搞民主自治,应该扩大。 詹成付:实际上1998年之后,农村对直接选举的热情非常高,希望在基层民主建设方面步子迈得更大些,形成了一个浪潮。到了1999年,有些人把村一级的选举推进到乡一级,当时四川省遂宁市的步云乡,就做了乡长直选的试验,但是按照我国现行法律的规定,乡长、县长由同级的人民代表来选举,而不是直选,因此后来制止了这一做法。 另外一个更现实的考虑是,我国乡镇规模过大,现在一个乡镇有十多万人口,相当于一个小国家,这么大的范围,村民自治的经验是不适用的,因为村庄是一个“熟悉人社会”,而乡镇是一个“陌生人社会”,选举的过程和方式都得改变,得有竞选班子,得有纲领,还要筹措竞选经费,而选民还要有从多个新闻机构获得中立信息的权利,这都需要逐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是一个配套的系统工程。 记者:那您认为中国提出的扩大基层民主,今后的发展方向是什么?有没有时间表? 詹成付:很多外国朋友问过,有没有时间表?关于这个问题,有两个领导人谈过,1987年,邓小平在会见香港特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时,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大陆在下个世纪,经过半个世纪以后可以实行普选,现在我们县级以上实行的是间接选举,县级和县级以下的基层才是直选,普选的条件不成熟。 另外彭真在1987年11月23日,在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上讲过,“他们把一个村的事情管好了,就会逐渐学会把一个乡的事情管好,把一个乡的事情管好了,就会逐渐学会把一个县的事情管好”。彭真只提到了扩大基层民主的方向,也没有提到具体的时间表。 乡镇一级的民主建设,首先要做准备性的工作,从乡镇政务公开等方面做起,基层民主的扩大,我认为核心在基础,取决于社会配套改革,取决于政治气候,而不是一个孤立的改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