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强度下的职业压力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1月08日00:30 山西晚报 | |
与记者谈工作感受,回答的往往是相同的一个字“累”。而“根本没有休息日,什么时候大脑都处于高速运转状态”这句话也是出现在被采访者嘴边频率最高的词句。记者不能算是高收入的职业,但肯定是高强度的工作。由高强度引发出的心理压力、身体压力等正在直接影响着记者的身心健康。中国记协在前不久于上海召开的第四届全国新闻界“红塔杯”网球邀请赛发布会上,披露了一份对上海市10家新闻单位的抽样调查结果,据调查:自1995年以来,新闻记者患病而死的28人中,患癌症者占72.7%,心脑血管病占13.6%,肝病占9. 台湾在今年8月曾对200位记者进行抽样调查,发现有七成记者每日工作10小时以上,如果遇上突发的重大新闻事件,即要24小时待命。在超时、高压的工作下,记者平均健康不一,高达36%的记者给自己的健康打了不及格的分数。由于记者工作难为,高达42%的记者想要转行,不想转的则有32%。 新闻讲时效,新闻事件随时都可能发生,这就决定了记者永远没有休息日。许多记者的生活规律都是颠倒的,节假日、半夜出去采访是家常便饭,熬夜写稿子更使大多数记者无法拥有正常的工作时间。其它行业加班有加班费,而记者的工作量却只有用稿件质量和数量来衡量。高强度的工作,绷紧的神经,常年睡眠不足,身体健康每况愈下……众多的烦恼困扰着媒体人,特别是一些年龄大的记者,更是感到力不从心。“要不要陪着记者慢慢变老”已成为圈中的热门讨论话题之一。 面对压力,如何思考,又如何化解,每个记者都有自己的处理方式。且听他们怎么说。 张澜,女,太原经济广播电台《天天3·15》主持人 我做记者5年了。电台的记者需要做的事情很多,一人身兼数职,最大的感觉就是时间不够用,没时间去做一些自己的事情,有时觉得对自己和家人都交待不过去。我已是做母亲的人了,家庭也需要分心,工作又没有一般意义上的工作时间,什么时候大脑都处于高速运转当中。精力还可以。刚做记者时对这种忙碌的工作也感到无所适从,但压力也是动力,也是一种挑战,把压力变成动力才能更加努力向前。没做记者的时候知识结构有点偏,做了记者以后反而越来越想学习,希望迅速扩充自己的知识结构。因为遇到的采访问题不同,对象不同,所以需要一边采访一边充电。我从没有想过要转行。小的时候我就很喜欢记者这个职业,现在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压力肯定有,身心都有,但要善于自我调节。我常常读一些心理学方面的书籍来帮助自己解压,或是寻找一些其它的方式来解压。 胡纠纠,男,28岁,《华夏时报》楼市周刊执行主编 我做记者4个年头。跑过社会新闻,也做过财经、法制报道。做了社会新闻记者再做财经、法制记者就觉得游刃有余了。 前几天做文化报道,话剧《赵氏孤儿》的编剧田庆新问记者是不是有焦虑症。其实美国已经有作家指出过在记者这个职业中存在会面焦虑症。作为记者,接触的人群更为广泛,跟人打交道的机会更多,所以有会面焦虑症。就我个人而言,主要是看状态。感觉压力大的时候,就转换自己的情绪,从压力中寻找动力。比如采访名人,他的态度也许会让人有盛气凌人的感觉,但不管怎样都要把采访做完。像我做财经记者去专访一些大企业家,这些人都很忙,一边接受采访,一边还要不停地打电话,你可能会觉得他不太礼貌,但是当我回去,把采访的东西落实成文字之后,这些大企业家会打电话过来感谢,最后很多人就变成了朋友。 还有来自采访以外的压力。北京一个很有名的记者王克勤,一直在做揭黑的报道。以前他在家乡兰州的时候做一个关于证券黑幕的报道,公安人员荷枪实弹地守候在他的家门口,因为有黑社会扬言出500万要他的项上人头。《京华时报》一个记者为了采访去做卧底,差点被人家发现。做这样的记者连生命都在遭到追问,随时可能遇到意外伤害。但这毕竟是个别现象。 还有来自劳动保障方面的压力。没有稳定的单位和收入,没有劳保福利,流动性很大。记者生存在一个矛盾的环境中,一方面嚷嚷着要市场化,一方面又没有人事保护和劳动保护。这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 对于记者过劳的问题,我觉得凤凰卫视的人说的那句话很有代表性:“我们凤凰卫视的人可以过劳而不死。”凤凰卫视的记者、主持人并不多,每个人的工作都是高强度的。陈鲁豫做口译直播节目,一做就是24小时。而且他们的记者还是多面手,又做记者,又做主持人,又做制片……工作压力很大,但都变成了动力。从事记者职业以来,让我最感动的就是有一帮非常有新闻热情的同道。他们只要哪里发生了新闻就一定要去,去了之后就一定要把事实真相报道给大众。他们始终都坚信新闻能够推动社会的进步。 做媒体的人都是很短命的,接触过的人比人家普通人10年接触的人都多,做的事也比人家多很多。生命就像一块被浓缩了的压缩饼干。有很多人认为做记者吃的是青春饭,所以在做专业记者的时候积累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又有比较好的人脉,适当的时候也就自然转行了。其实,做记者常常是处于学习和充电的过程中。做专业记者,如果不懂相关的专业知识,又怎么可能做好采访?所以要善于学习,学习非常重要。很多人在做了专业记者后,在某一个专业的领域中都快成为半个专家了。 记者是适合年轻人的工作,他们善于推陈出新。和年轻人多保持接触,才能让自己的行为和思想不会渐趋保守。我自己非常热爱传媒这个行当,单纯做记者还不能容纳我,我对传媒这个行业有兴趣。不做记者了,我会从事传媒中的其它工作。 李雅丽,女,《山西晚报》经济部记者 在家里不只我一个人从事新闻工作,但回到家后我们从来都不讨论报社的事情,不讨论采访的问题。主要是不想把工作带回家。作为一个女记者,有很多来自家庭和生活的压力。得照顾好孩子,得兼顾好工作。稿子写得好不好,有没有偷懒,别人是看得最清楚的。如果我一段时间没有写稿,我的朋友就会打电话过来问我,最近是不是没有认真工作,否则怎么在报纸上看不到我写的稿件。所以长期以来我一直有个习惯,每天一定要交一篇稿子,要不会觉得难受,觉得自己没有干活,在领导面前会不好意思。前段时间做了一个影响比较大的报道,我觉得自己坚持了新闻的立场,报道了客观事实,却没有想到给当事人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事后,自己也觉得心里很难受。我觉得作为一个记者,应该有社会责任感和社会良知。但是,对于报道之后给别人带来的负面影响一直是影响我的死结,我常常会为了这个而烦恼。这也算是采访之后的压力吧。好在我这个人爱说。我有一帮朋友,经常小聚。聚会的时候大家把各自的不痛快讲出来,讲过之后烦恼就烟消云散了。做女人还有一个优势就是可以哭,这也是化解压力的一个好方法。不过,做记者有心理疾病,是由工作的性质决定的。工作生活没有规律,焦虑、自卑、压力大,有时觉得适当的时候也应该去看一下心理医生来解压。健康方面我还不错,这得感谢父母给我一个好身体。将来如果有机会,可能会转行。大学毕业时,最希望从事的职业是记者和律师,毕业以后进入报社也算是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但做这行压力真的是太大了。 (山西晚报) | |